剧情简介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丹麦] 丹·扎哈维(Dan Zahavi),享誉英美与欧洲的现象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现象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的心灵》《自我与他人》《胡塞尔与超越论交互主体间性》等。
​​译者​​:赵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主体性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师从扎哈维),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心灵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已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出版信息​​:初版于1999年(扎哈维的“少作”与教职论文),2020年修订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ISBN:9787100182416,定价75.00元,页数383页。
​​2. 核心主题与内容​​
本书聚焦​​现象学中的自身觉知(self-awareness)问题​​,通过与分析哲学(安斯科姆、约翰·佩里等)、当代德国哲学(亨里希、图根哈特等)的辩论,系统探讨意识如何觉知自身,以及自身觉知与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社会性的关系,旨在重构胡塞尔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理论,论证现象学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独特贡献。

​​核心内容框架​​:

​​初步思考​​:辨析“我”的指称方式与对象,区分反思的自身觉知与前反思自身觉知,批判布伦塔诺的内意识理论与海德堡学派的立场。
​​主体性的自身显示​​:分析自身觉知的时间性(意识流的自身呈现、时间对象的构成)、身体的自身显示(知觉的身体与身体的对象化)、自身触发与他异触发的区分(如胡塞尔的“触发”理论、萨特的“意识空虚性”)。
​​自我中心性与社会性​​:探讨自我中心性的不同层次(非自我论的意识、第一人称给予的自我中心性),分析个体化与交互主体性(他人的异化凝视、身体的外在性、婴儿的自身觉知),以及自身显示与自身理解的关系(反思的他异化、主体性的不可见性)。
​​3. 学术价值与评价​​
​​现象学的现代意义​​:本书被视为扎哈维“最富洞见、最有思想灵感的作品之一”,通过澄清自身觉知的现象学结构,展示了现象学对人类经验本质的深刻洞察,被视为胡塞尔成熟思想的入门读物。
​​跨传统对话​​:与分析哲学、德国哲学的辩论,推动了现象学与当代心灵哲学、形而上学的融合,被评价为“对当前关于人类自身本质的哲学讨论的原创性贡献”。
​​读者反馈​​:英文版豆瓣评分9.6分,被学界誉为“现象学领域关于自身觉知的经典著作”,适合对自我意识、现象学感兴趣的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丹麦] 丹·扎哈维(Dan Zahavi),享誉英美与欧洲的现象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现象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的心灵》《自我与他人》《胡塞尔与超越...(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扎哈维(Dan Zahavi)是享誉英美和欧洲的现象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是当下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的心灵》《自身觉知与他异性》《自我与他人》《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遗产》《胡塞尔现象学》《主体性与自身性》《胡塞尔与超越论交互主体间性》等。 【译者简介】: 赵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主体性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师从扎哈维)。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心灵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已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

目录
【目录】
致谢 / 1
修订版序言 / 3
导论 / 10
第一部分 初步思考
第一章 “我” / 21
第一节 “我”的指称方式 / 22
第二节 “我”的指称对象 / 33
第二章 反思的自身觉知与前反思自身觉知 / 38
第一节 自身觉知的反思理论 / 39
第二节 主体性与索引性 / 48
第三节 布伦塔诺论内意识 / 59
第四节 海德堡学派的立场 / 65
第五节 自身觉知现象的内在复杂性 / 71
第三章 本质性的问题 / 75
第一节 图根德哈特的批评 / 81
第二部分 主体性的自身显示
第四章 初步区分 / 87
第一节 存在论的一元主义 / 88
第二节 萨特与胡塞尔哲学中的前反思自身觉知 / 90
第三节 边缘意识 / 102
第五章 自身觉知的时间性 / 107
第一节 时间对象的构成 / 107
第二节 意识流的自身显示 / 113
第三节 时间性的不同形式 / 125
第四节 德里达论滞留 / 137
第五节 亨利论感受性 / 144
第六章 身体 / 150
第一节 知觉的身体 / 151
第二节 身体的自身显示 / 159
第三节 身体的自身对象化 / 168
第七章 自身触发与他异触发 / 178
第一节 亨利论纯粹内在性 / 178
第二节 胡塞尔论自身觉知与触发 / 186
第三节 萨特论意识的空虚性 / 207
第四节 德里达论折返之中的裂隙 / 215
第五节 自身显示的分化架构 / 218
第八章 自我中心性的不同层次 / 223
第一节 萨特论非自我论的意识 / 224
第二节 第一人称给予的自我中心性 / 230
第三节 自我作为集中注意的原则 / 237
第四节 自我对意识活动的超越性 / 240
第五节 时间性与人格解体 / 245
第九章 个人、身体与他人 / 251
第一节 俗世的自身觉知 / 252
第二节 他人的异化凝视 / 259
第三节 个体化与交互主体性 / 263
第四节 身体的外在性 / 267
第五节 婴儿的自身觉知 / 279
第十章 自身显示与自身理解 / 289
第一节 纯粹的与不纯粹的反思 / 289
第二节 反思与自身他异化 / 295
第三节 主体性的不可见性 / 301
第十一章 结论 / 311
附录 自身觉知与无意识 / 321
一、弗洛伊德 / 321
二、现象学与无意识 / 326
三、自身呈亮与自身透明 / 332
参考文献 / 341
索引 / 366
译后记 / 381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0)
​​自身觉知的现象学本质​​:
“意识觉知到自身,并非指意识超越自身指向异于自身的对象,而是意识在其自身的体验维度中呈现自身——无论我们意识到什么,意识都必然以某种方式‘给予’自身。”(导论,强调自身觉知是意识的“自身显示”而非“主客关系”)
​​前反思自身觉知的重要性​​:
“反思并非自身觉知的唯一形式,前反思的自身觉知(如知觉活动中的‘我知觉’)是更基础的意识样态——它无需反思即可呈现,是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第二章,批判反思理论的局限性)
​​时间性与自身同一性​​:
“自我只有通过穿越不同经验(如回忆、想象)的裂变(如反思的自我与被反思的自我的差异),才能经验到其超越于活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动态的、生成的。”(第五章,结合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阐述自我同一性的现象学基础)
​​身体与自身显示​​:
“身体不仅是知觉的对象,更是自身显示的媒介——通过身体的知觉活动(如触摸、移动),意识得以在‘边缘意识’中呈现自身,这种呈现是前反思的、非对象化的。”(第六章,强调身体的现象学地位)
​​他异性与主体性​​:
“主体性并非纯粹自足的‘在场’,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如他人的异化凝视)、与世界的接触(如身体的外在性)实现自身的‘他异化’——这种他异性是主体性生成的关键。”(第九章,结合梅洛-庞蒂、萨特的理论,探讨主体性的社会性维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