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
研究框架
摩尔以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英、法、美、中、日、印六国为案例,分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阶级关系演变,提出“农业商品化程度”与“地主-农民互动模式”是决定政治体制走向的核心变量。
三条现代化路径
自由民主道路(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渐进改革,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合作,形成议会民主制。例如英国圈地运动中贵族推动农业资本主义,法国大革命中农民反封建斗争促成民主化。
法西斯道路(德日):地主与资产阶级结盟压制农民革命,通过自上而下的独裁统治实现工业化。如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兴地主与军国主义结合,德国纳粹政权依赖容克地主支持。
共产主义道路(中俄):农民革命推翻地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国通过土地革命打破封建结构,苏联则以暴力消灭地主实现集体化。
核心命题
农业商品化的双重性:彻底的商品化可能摧毁传统社会结构,但若失败则导致革命(如中国)或法西斯主义(如德国)。
农民的角色矛盾:既是旧制度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新暴力的推动者(如旺代农民反抗法国革命)。
中产阶级的关键作用:民主的稳定需依赖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否则易陷入极端政权。
方法论创新
突破传统现代化理论对资产阶级的单一关注,将农民问题置于历史分析中心,开创比较历史社会学范式。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 研究框架 摩尔以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英、法、美、中、日、印六国为案例,分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阶级关系演变,提出“农业商品化程度”与“地主-农民互动模式”是决定政治体制走向的核心变量。 三条现代化路径 自由民主道路(英法美...(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摩尔·巴林顿(Moore,Barrington Jr. , 1913-200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1913 年出生于华盛顿。大学时代,曾就读于威廉学院和耶鲁大学。毕业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在哈佛的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摩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多产作家,他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 )、《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 )、《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1966 )、《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 (1972) 和《非正义》(1978 )等著作。其中,《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美文化思想界,作者因此而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1968 )和麦基弗奖( 1969 )。尽管该书出版已有 30 多年,但仍畅销不衰,并获得西方学术经典的炫目位置。
目录
第一部分
资本主义民主的革命起源
第一章 英国和暴力对于渐进主义的影响
1. 农村向资本主义转变进程背后的贵族推动力
2. 内战时期的农业状况
3. 圈地运动和对农民阶级的破坏
4. 为了胜利的资本主义的贵族统治
第二章 法国的演变和革命
1. 与英国的差异及其根源
2. 贵族阶级对农业商业化的反应
3. 皇室专制主义下的阶级关系
4. 贵族进攻和专制注主义的垮台
5. 大革命时期农民与激进主义的关系
6. 农民反对革命:旺代
7. 革命恐怖的社会后果
8.摘要重述
第三章 美国内战: 最后的资本主义革命
1. 种植园和工厂: 冲突不可避免?
2.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三种形式
3. 迈向对战争原因的解释
4. 革命的动力及其失败
5. 战争的意义
第二部分
亚洲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
注释: 在欧洲和亚洲政治进程进行比较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章 中华帝国的衰落和共产主义变种的起源
1. 上层阶级和帝国制度
2. 士绅和商业世界
3. 向商业化农业转变的失败
4. 帝国制度的崩溃和军阀的兴起
5. 国民党插曲及其意义
6. 起义、革命和农民
第五章 亚洲法西斯主义:日本
1. 自上而下的革命:统治阶级对新旧威胁的回应
2.农民革命的缺席
3. 明治协议: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
4. 政治后果: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第六章 亚洲的民主:印度和和平变革的代价
1. 印度经验的相关性
2. 莫卧儿王朝统治下的印度:民主的障碍
3. 乡村社会:起义的障碍
4. 到1857年止英国势力引发的变化
5. 1857-1947年英国强权下的和平时代:地主的天堂?
6. 资产阶级通过非暴力运动与农民阶级的联系
7. 关于农民暴力的程度和特征的注释
8. 独立和和平变革的代价
第三部分
理论的寓意和推断
第七章 进入现代社会的民主之路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革命和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 农民和革命
后记: 反动的和革命的意象
附录: 关于统计和保守史学研究方法的注解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资本主义民主的革命起源
第一章 英国和暴力对于渐进主义的影响
1. 农村向资本主义转变进程背后的贵族推动力
2. 内战时期的农业状况
3. 圈地运动和对农民阶级的破坏
4. 为了胜利的资本主义的贵族统治
第二章 法国的演变和革命
1. 与英国的差异及其根源
2. 贵族阶级对农业商业化的反应
3. 皇室专制主义下的阶级关系
4. 贵族进攻和专制注主义的垮台
5. 大革命时期农民与激进主义的关系
6. 农民反对革命:旺代
7. 革命恐怖的社会后果
8.摘要重述
第三章 美国内战: 最后的资本主义革命
1. 种植园和工厂: 冲突不可避免?
2.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三种形式
3. 迈向对战争原因的解释
4. 革命的动力及其失败
5. 战争的意义
第二部分
亚洲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
注释: 在欧洲和亚洲政治进程进行比较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章 中华帝国的衰落和共产主义变种的起源
1. 上层阶级和帝国制度
2. 士绅和商业世界
3. 向商业化农业转变的失败
4. 帝国制度的崩溃和军阀的兴起
5. 国民党插曲及其意义
6. 起义、革命和农民
第五章 亚洲法西斯主义:日本
1. 自上而下的革命:统治阶级对新旧威胁的回应
2.农民革命的缺席
3. 明治协议: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
4. 政治后果: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性质
第六章 亚洲的民主:印度和和平变革的代价
1. 印度经验的相关性
2. 莫卧儿王朝统治下的印度:民主的障碍
3. 乡村社会:起义的障碍
4. 到1857年止英国势力引发的变化
5. 1857-1947年英国强权下的和平时代:地主的天堂?
6. 资产阶级通过非暴力运动与农民阶级的联系
7. 关于农民暴力的程度和特征的注释
8. 独立和和平变革的代价
第三部分
理论的寓意和推断
第七章 进入现代社会的民主之路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革命和法西斯主义
第九章 农民和革命
后记: 反动的和革命的意象
附录: 关于统计和保守史学研究方法的注解
参考书目
经典金句(17)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观点与论述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摇篮,也是农民阶级的坟墓。”
背景:英国贵族通过暴力圈占土地发展畜牧业,迫使自耕农沦为无产者,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源于农民对封建压迫的报复,而非抽象的自由理想。”
分析:旺代省农民起义暴露了革命暴力对底层社会的反噬,揭示民主化进程中的阶级复仇逻辑。
“美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重构。”
对比:南北战争既是工业资本与种植园经济的冲突,也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最后较量。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兴地主与资本主义的妥协,而非全盘西化。”
例证:通过“版籍奉还”保留地主土地所有权,换取其对现代化的支持,避免社会撕裂。
“中国的土地革命证明:没有农民参与的民主化,终将沦为权力更迭的口号。”
批判:国民党依赖地主阶级导致失去农民支持,而共产党通过土改动员农民赢得革命。
“民主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特定阶级力量平衡的产物。”
理论升华:政治体制的形态取决于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等群体的博弈结果,而非线性进化。
版本与影响
中文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王茁、顾洁译)为权威译本,附详细注释;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拓夫译)侧重理论提炼。
学术地位:与韦伯《新教伦理》并称社会科学经典,获伍德罗·威尔逊奖,被哈佛、牛津列为必读书目。
现实启示:为理解当代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如拉美民粹主义、东亚威权体制)提供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