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美] 大卫·丹比(David Denby),记者、评论家、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及影评人,评论文章发表于《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等刊物。
译者:冯莉;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ISBN:9787547737637;
页数:608页;
装帧:简装本(32开)。
2. 内容结构与核心主题
本书以“重读经典”为核心线索,记录了作者大卫·丹比在毕业30年后重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人文”与“当代文明”课堂的经历。通过对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等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导读与课堂论辩,勾勒出一幅西方文学与思想的概览地图,同时探讨了“阅读经典”对解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意义。
核心主题:
经典的永恒性:通过重读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录、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揭示其对人性、道德、自由的永恒思考;
课堂的思辨性:记录哥伦比亚大学师生对经典的质疑与阐释(如“经典是否绝对正确”“如何用当代视角解读古代文本”),展现经典在反复重读中的新生命力;
阅读的救赎性:作者通过“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冲破二手信息的迷雾,重新认识自我,探索解决中年危机的路径。
3. 版本与特色
版本:2022年4月北京日报出版社首版,后续无再版信息;
特色:
真实课堂记录:如实呈现哥大师生的论辩场景(如对“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解读”“波伏瓦女性主义的当代意义”的讨论),提供理解经典的新角度;
现代视角导读:以当代人的困惑(如“信息爆炸下的精神空虚”“身份认同的迷茫”)为切入点,解读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帮助读者“试穿不同的自我”;
清晰的文明史脉络:通过近30位作家的作品串联,勾勒出西方文学与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到20世纪),是快速了解西方人文传统的入门佳作。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美] 大卫·丹比(David Denby),记者、评论家、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及影评人,评论文章发表于《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等刊物。 译者:冯莉;...
(展开全部)大卫·丹比(David Denby)
记者、评论家、作家。1943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和前影评人。他的评论和文章主要发表在《新共和》《大西洋月刊》和《纽约客》上。
本书的语言融合了课堂讨论的鲜活与经典的厚重,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台词(结合情节与主题解读):
1. “回到纯粹的阅读,正在帮助我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第一学期·尾声)
解读:作者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现代社会“碎片化信息”的干扰,通过“纯粹的阅读”(直接与经典文本对话)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这句话强调了“深度阅读”对现代人的精神救赎作用。
2. “经典并非正确,教师不是答案,只有课堂上阅读和讨论的过程本身,才是真正的‘学习’与‘传承’。”(第一学期·导言)
解读:作者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实践,打破了“经典=权威”“教师=真理”的传统认知。他强调,经典的价值在于“反复重读中被不断质疑与阐释”,而课堂的意义在于“激发鲜活的思想与锋利的批判”。
3. “荷马的英雄主义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是对‘高贵’的追求——强壮、美丽、征服,这些品质在古希腊人眼中,就是‘高贵’的全部。”(第一章·荷马1)
解读:作者对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重新解读,颠覆了传统“道德至上”的视角。他指出,古希腊人的“高贵”更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如力量、美貌),而非“基督教的善恶标准”,这一观点为理解西方人文传统的“人性观”提供了新维度。
4.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不是‘真理的寓言’,而是‘教育的寓言’——它告诉我们,‘意见’与‘知识’的区别,在于是否能‘看见事物的本质’。”(第三章·柏拉图1)
解读:作者对柏拉图哲学核心的通俗化阐释。“洞穴寓言”(《理想国》中的经典比喻)被重新解读为“教育的过程”——从“被束缚的囚徒”(只看到影子的人)到“走出洞穴的人”(看到真实的人),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超越表象,追求真理”。
5. “尼采说‘上帝已死’,不是要否定宗教,而是要唤醒人的‘自我创造’——人必须自己成为‘价值的立法者’。”(第二十五章·尼采)
解读:作者对尼采“上帝已死”的重新诠释,避免了“反宗教”的片面解读。他指出,尼采的核心是“人的觉醒”——当“上帝”不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人必须通过“自我创造”(如艺术、思想)来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
6. “波伏瓦的《第二性》不是‘女性的宣言’,而是‘人的宣言’——它告诉我们,‘他者’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自我’的自由。”(第二十六章·波伏娃)
解读:作者对波伏瓦女性主义的深化解读。他指出,《第二性》的核心不是“女性解放”,而是“人的解放”——当女性不再被视为“他者”(附属品),当每个人都不再被“标签化”,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7.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不是‘女性的呼吁’,而是‘人的呼吁’——它告诉我们,‘空间’的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前提。”(第二十七章·伍尔夫)
解读:作者对伍尔夫女性主义作品的重新解读。他指出,《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年)的核心不是“女性需要独立空间”,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私人空间’”——只有拥有“不被打扰的空间”,人才能真正进行“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