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致命的策略》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致命的策略》(Les stratégies fatales)是法国哲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的晚期核心著作,成书于1983年,也是该时期他唯一一次系统化、逻辑化阐发思想的著作。2025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刘翔、戴阿宝翻译的修订版(ISBN:9787305287565,定价68元,页数300页)。
2. 核心主题与内容
本书是波德里亚对现代性最直接、深刻的驳斥,其核心立场是站在客体的立场上,以客体的逻辑颠覆主体主义的统治。波德里亚认为,传统主体主义哲学(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主体意识”视为世界的边界,导致人类妄自尊大,引发现代性危机(如异化、消费主义泛滥)。而他提出,“客体的统摄终将取代人的统摄”,未来的世界将以“客体的意志”为核心,这是一种“致命的策略”——通过物的扩张、表象的狂欢,冲刷主体的地基,彻底颠覆人类的中心地位。
3. 核心观点
致命的策略:指客体通过“追逐行动轨迹直至极限”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极速扩张(如信息爆炸、癌细胞扩散、淫秽作品泛滥),最终导致事态超出人类控制,形成“不可逆的危机”。
客体的反攻:客体不再是主体的“工具”或“镜像”,而是拥有自身策略的“主体”——它通过“表象的狂欢”(如时尚、拟真)取代人类对“本质”的追寻,用“物的无限增殖”冲刷主体的存在基础。
现代性的本质:现代性是“人对宇宙的统摄取代神的统摄”,但这种统摄导致了“全然属人的世界”的异化;而波德里亚预言,未来将是“全然属于客体的世界”,客体的意志将成为新的“统治逻辑”。
《致命的策略》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致命的策略》(Les stratégies fatales)是法国哲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的晚期核心著作,成书于1983年,也是该时期他唯一一次系统化、逻辑化阐发思想的著作。20...(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思想大师。以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代表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致命的策略》及系列随笔《冷记忆》等。
------
【译者简介】
刘翔,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法国哲学。著有《采取物的立场——让·鲍德里亚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研究》,译有《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等。
戴阿宝,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文本革命:当代西方文论的一种视野》等,译有《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等。
目录
迷狂与惰性1
超政治的修辞29
肥胖者33
人质45
淫秽者69
反讽的策略99
社会的恶灵103
客体的恶灵117
激情的恶灵143
客体及其命运159
客体的霸权161
纯粹的商品168
性对象礼赞173
灰暗的紧迫性186
水晶复仇199
致命的,抑或可逆的危机210
魔术师与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238
世间的仪式241
出于恶的原则261
修订版后记279
(展开全部)超政治的修辞29
肥胖者33
人质45
淫秽者69
反讽的策略99
社会的恶灵103
客体的恶灵117
激情的恶灵143
客体及其命运159
客体的霸权161
纯粹的商品168
性对象礼赞173
灰暗的紧迫性186
水晶复仇199
致命的,抑或可逆的危机210
魔术师与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238
世间的仪式241
出于恶的原则261
修订版后记279
经典金句(9)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致命的策略”:客体的颠覆性
“致命的策略就是客体策略,对主体逻辑的颠覆。‘追逐某一行动发展的轨迹直至其极限,从而导致客体的极速增加,并进一步产生某种超越,令事态发展到不可控程度。’以表象的狂欢取代对本质的追寻,以物的扩张冲刷主体的地基,以客体统摄取代人之统摄。”
“客体有其自身的策略并且掌握着游戏规则的钥匙,主体无法理解,不是因为客体过于神秘,而是因为客体无限的讽刺性。”
2. 关于现代性批判:主体的异化
“主体的力量存在于主体对于完成的承诺当中,反之,客体的领域则是被完成之物的秩序,并且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可能从中逃逸出去。我们混淆了宿命与压抑的复归(欲望是不可逃避的),然而致命性的秩序与压抑的秩序恰恰相反。不可逃避的不是欲望,而是客体的讽刺性在场,它的漠然及其漠然的关联,它对于象征秩序的挑战、诱惑以及反抗(因而也包括对于主体的无意识的在场,如果他有的话)。”
“今天的恐怖无处不在,恐怖成了我们常规的、沉默的条件,而它在轨道空间和星际空间里的实体化更加可见,这一切使得现在的我们必须面对无处不在的威胁。我们已经陷入敲诈的星座,不但在‘政治’领域,而且在每一个地方。”
3. 关于“人质”与“交换的终结”
“人质本身不再冒任何风险:他完全被遮蔽,处于虚拟毁灭的状态。毁灭背后的原则不是死亡,而是统计意义上的无差异。恐怖主义只是把自由和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致的一个结果:所有人都休戚相关。”
“我们正在经历交换的终结。然而,只有交换保护我们远离命运。在交换不再可能之处,我们发现自身陷入一种致命的处境,一个命定的处境。不再可能交换的是纯粹的客体,其权力既阻止拥有它又阻止交换它。正是由于十分珍贵,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舍弃。它自焚,不可谈判。它可能被杀死,但会复仇。实体总是扮演这一角色。美是如此,拜物也是一样。它没有价值,但却是无价之宝。它是无利之物,却又是绝对的唯一,没有等价物,几近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