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哲学的历程 (第四版) : 西方哲学历史导论》书籍简介
《哲学的历程 : 西方哲学历史导论》(The Voyage of Discove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是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威廉·F. 劳黑德​(William F. Lawhead)的经典哲学史教材,2017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第四版,ISBN: 9787518412600),译者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郭立东、丁三东​

​1. 核心定位与特色​
本书并非“百科全书式”的事实罗列,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对话之旅——将西方哲学史视为“不断修正、探索的统一事业”,通过梳理古希腊至现代的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展现哲学问题的延续性与创新性
。其特色包括:

​结构清晰​:全书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部分(共33章),每章采用一致框架(哲学家生平、核心任务、知识论、形而上学、道德/政治哲学、评价与意义),便于对比学习

​注重参与​:每章设置“想一想”“当代联系”“理解题”“思考题”,鼓励读者主动思考,与哲学家“对话”

​平衡深度与可读性​:在专业精确性与通俗表达间取得平衡,既适合哲学专业学生,也适合普通读者入门

​2. 内容覆盖​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的核心脉络,涵盖:

​古代哲学​:从苏格拉底之前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智者派,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犬儒主义、斯多亚主义等

​中世纪哲学​:基督教思想的发展背景下,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如何融合信仰与理性

​近代哲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兴起背景下,经验主义(培根、洛克、休谟)、理性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哲学的诞生

​现代哲学​:19世纪至20世纪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潮

​3. 价值与意义​
本书不仅是哲学史的“时间线”,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场——通过分析哲学家的论证过程(如笛卡尔的“上帝存在”论证、休谟的“因果怀疑论”),读者可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方法(拆解观点、评估理由、提出质疑),进而以更清晰的视角看待世界

《哲学的历程 (第四版) : 西方哲学历史导论》书籍简介 《哲学的历程 : 西方哲学历史导论》(The Voyage of Discovery: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是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威廉·F. 劳黑德​(William F....(展开全部)

目录
引论 简明哲学导览
第一部分 古 代
第1章 希腊文化背景:从诗到哲学
第2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
第3章 怀疑主义与走向成功的关键
第4章 柏拉图:寻求终极的真理与实在
第5章 亚里士多德:理解自然世界
第6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典哲学
第二部分 中世纪
第7章 文化背景:基督教思想的发展
第8章 圣奥古斯丁:服务信仰的哲学
第9章 早期中世纪哲学
第10章 11世纪和12世纪的哲学与神学
第11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思想
第12章 中世纪综合的解体
第三部分 近代时期
第13章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14章 早期经验主义者:弗朗西斯·培根与托马斯·霍布斯
第15章 勒内·笛卡尔: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第16章 贝内迪特(巴鲁赫)·斯宾诺莎:理性主义者与神秘主义者
第17章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乐观的理性主义者
第18章 文化背景:启蒙与牛顿时代
第19章 约翰·洛克:近代经验主义的兴起
第20章 乔治·贝克莱:沿经验主义之路前进
第21章 大卫·休谟:苏格兰怀疑论者
第22章 伊曼努尔·康德:发现心灵的能力与限度
第23章 19世纪文化背景:浪漫主义、科学与历史感
第24章 G. W. F.黑格尔:世界精神的传记作者
第25章 卡尔·马克思: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
第26章 索伦·克尔凯郭尔:宗教存在主义的奠基人
第27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世俗存在主义的奠基人
第28章 19世纪经验主义:孔德、边沁与密尔

第四部分 现代时期
第29章 20世纪文化背景:科学、语言与经验
第30章 实用主义: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第31章 分析哲学与语言学转向
第32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第33章 新近哲学问题
术语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5)
1. 哲学的本质​
“哲学是人类企图系统地研究我们整个经验的最基本结构,以便达到概念上尽可能清晰、经验上尽可能被确证和理性上尽可能融贯的信念。”——本书对哲学的定义,强调哲学扎根于人类经验,追求“清晰、确证、融贯”
“哲学并不是闭门造车编制的空中楼阁般的玄思,而是要立足于人类经验(方方面面)。”——批判哲学“脱离现实”的偏见,强调哲学与生活的关联
​2. 哲学史的意义​
“哲学史不是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哲学家的思想加以罗列,而是要在一定意义上把哲学看作一个从古到今延续着的统一的事业。”——打破“哲学史是观点堆砌”的误解,强调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哲学是不断修正和改进我们信念的永久过程(不会达到作为绝对真理的终极结论)。”——指出哲学的“未完成性”,其价值在于“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反思”
​3. 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本书引用的苏格拉底名言,强调“自我反思”是生命的根本意义)
​4. 泰勒斯:西方哲学的诞生​
“水是万物的本源。”(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的观点,被视为西方哲学“从神话到理性”的起点,尽管“幼稚”,但体现了“对理论理解的探寻本身就是目的”)
​5. 柏拉图:理念论​
“哲学家必须上升到理念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本质。”(本书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概括,强调“终极真理”存在于超验的理念领域)
​6. 康德:认识论的革命​
“人为自然立法。”(本书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总结,强调“人的先天认知形式”是理解自然的基础,而非被动接受“物自体”)
​7. 哲学的进步​
“哲学的进步不是表现为积累的越来越多的定论,而是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反思。”——回应“哲学为何没有终极答案”的质疑,强调“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