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作者:疯丢子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首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
ISBN:9787539968483
核心设定:
主线剧情:
穿越与逃亡:现代宅女秦恬穿越至1938年德国,目睹“水晶之夜”暴行,与犹太家庭一同逃亡,辗转波兰、法国、匈牙利等地,最终抵达苏联。
历史洪流中的个体:通过红十字护士视角,见证集中营惨剧、巴黎投降等事件,与同穿越者奥古斯汀(罗桐)及党卫军军官海因茨形成复杂纠葛。
战争与人性:秦恬在求生中坚守良知,从被动避难到主动参与抵抗运动,最终与爱人奥古斯汀重逢,共同面对战争结局。
世界观:
时间跨度6年(1938-1945),覆盖西线波兰战役、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大历史节点。
核心矛盾围绕“生存与道义”“个体与时代”,如秦恬为救犹太人甘冒风险,奥古斯汀在纳粹信仰与人性良知间的挣扎。
角色亮点:
秦恬:坚韧智慧的现代女性,以“小透明”姿态在战争中求生,逐步成长为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行者。
奥古斯汀:矛盾的德国军官,既是纳粹体制的参与者,又是良知的觉醒者,与秦恬互为精神支柱。
海因茨:狂热的纳粹党卫军军官,暴戾外表下隐藏对战争的迷茫,最终在赎罪中完成人性蜕变。
作品评价:
奖项与荣誉: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优秀奖。
读者反馈:
优点:以平民视角还原战争残酷性,情感细腻真实,如“活下去就是胜利”的朴素信念引发共鸣。
争议:部分情节被批评为“过度美化纳粹军官”,但多数读者认可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
书籍简介 作者:疯丢子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首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 ISBN:9787539968483 核心设定: 主线剧情: 穿越与逃亡:现代宅女秦恬穿越至1938年德国,目睹“水晶之夜”暴行,与犹太家庭一同逃...(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疯丢子,90后,晋江原创网签约写手、明星作者,写作风格多变,文风幽默,题材多样,尤其擅长软科幻和战争历史题材,人称冷门奇才,代表作有《战起1938》《生化!星际外援》《同学两亿岁》等。曾出版小说《同学两亿岁》,几经加印,是当当网热销书籍,而已在台湾出版的《生化!星际外援》也广受好评。
目录
第一章 迷茫女孩
第二章 华沙生活
第三章 广场歌声
第四章 暗伸援手
第五章 奥古斯汀
第六章 又起风波
第七章 被迫离开
第八章 身份之谜
番外一 吾之荣誉即忠诚
第九章 陷入困境
第十章 经历死劫
第十一章 颠沛流离
第十二章 路遇故人
第十三章 回到巴黎
第十四章 勇救孩子
第十五章 伯爵夫人
第十六章 与敌为友
第十七章 风波不断
第十八章 意外重逢
第十九章 欢度新年
第二十章 战争扩大
第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第二十二章 全城围捕
第二十三章 生离死别
第二十四章 走上前线
第二十五章 人间地狱
第二十六章 阴差阳错
第二十七章 胜利前夕
第二十八章 渡尽劫波
番 外 二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番 外 三 岁月如梭,昔人安在
(展开全部)第二章 华沙生活
第三章 广场歌声
第四章 暗伸援手
第五章 奥古斯汀
第六章 又起风波
第七章 被迫离开
第八章 身份之谜
番外一 吾之荣誉即忠诚
第九章 陷入困境
第十章 经历死劫
第十一章 颠沛流离
第十二章 路遇故人
第十三章 回到巴黎
第十四章 勇救孩子
第十五章 伯爵夫人
第十六章 与敌为友
第十七章 风波不断
第十八章 意外重逢
第十九章 欢度新年
第二十章 战争扩大
第二十一章 未雨绸缪
第二十二章 全城围捕
第二十三章 生离死别
第二十四章 走上前线
第二十五章 人间地狱
第二十六章 阴差阳错
第二十七章 胜利前夕
第二十八章 渡尽劫波
番 外 二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番 外 三 岁月如梭,昔人安在
经典金句(17)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忽然终结,我不希望再次醒来时,面对的依然是庸碌的人生。”
——秦恬穿越时的独白,奠定全书的反庸碌主题。
“在这个年代,活下去,就是胜利。”
——贯穿全书的生存哲学,体现战争中个体的渺小与坚韧。
“我半途觉悟,纵使已经满身风尘,半生血泪,终是笑到了最后。此生无悔。”
——奥古斯汀的觉醒宣言,揭示战争中理想主义者的悲壮。
“战争让女人走开?不,战争把女人碾碎成沙,再让她们用血肉重塑家园。”
——秦恬在巴黎沦陷时的控诉,展现女性在战争中的双重困境。
“你问我为何爱你?因为你是唯一相信黑暗中仍有星光的人。”
——奥古斯汀对秦恬的告白,隐喻乱世中相互救赎的珍贵。
“我们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尘埃。但尘埃也能折射阳光。”
——秦恬目睹集中营惨剧后的反思,呼应“小人物见证大历史”的叙事视角。
“海因茨,你可知你枪口对准的不仅是敌人,还有你自己?”
——秦恬对海因茨的质问,直指战争对人性的异化。
“当硝烟散尽,活下来的人要替死去的人记住一切。”
——全书收尾金句,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