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书籍简介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是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美国首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与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德国新电影运动领军人物)跨越40余年友谊的珍贵记录,由李尚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ISBN:9787221173033)。
核心内容与特色
友谊的见证:
1968年,伊伯特在纽约电影节初遇赫尔佐格的第一部电影,两人开启了一段“超越生死”的友谊。伊伯特将赫尔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列为“影史十佳”,赫尔佐格则将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题献给伊伯特。本书汇集了两人的对谈、书信、采访及伊伯特关于赫尔佐格电影的23篇影评(含6篇“伟大的电影”系列),是两人艺术共鸣的集中体现。
电影艺术的探讨:
书中通过两人的对话与评论,深入探讨了赫尔佐格的创作理念(如“职责”“使命”)、电影中的“新图像”探索(如《陆上行舟》《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以及伊伯特对赫尔佐格电影的解读(如“狂喜的真相”“超越事实的影像”)。例如,赫尔佐格在1982年戛纳电影节的对谈中提到:“我们需要发掘新的图像来表达文明,否则会像恐龙一样消亡”,伊伯特则回应其对“电影职责”的理解。
创作与人生的交织:
书中不仅记录了两人的艺术交流,还穿插了赫尔佐格的创作幕后(如《陆上行舟》拍摄中的火山冒险、《冰雪纪行》的写作经历)与伊伯特的影评人生(如“拇指向上”点评图的诞生)。这些内容展现了两位电影人对“真实”“勇气”与“人性”的共同追求。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书籍简介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是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美国首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与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德国新电影运动领军人物)跨越40余年友谊的珍贵记录,由李尚翻译,贵州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首位获普利策奖及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影评人。1967年在《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开设影评专栏,1975年获普利策奖,同年开始在PBS主持电视影评节目,长达35年,以即兴的幽默和中肯犀利的点评征服全美观众,其标志性的“拇指向上”(thumb-up)点评图被注册为商标,成为家喻户晓的“观影风向标”。与此同时,还担任芝加哥大学电影课程讲师、伊利诺伊大学电影与媒体学教授。另著有“伟大的电影”系列、《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生活本身》等。
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1942—),德国著名导演,德国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代表作有《陆上行舟》《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等。
译者简介
李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师、译者,译有《伟大的电影:终章》。
目录
序 言 维尔纳·赫尔佐格
编者按
第一部分 琢面多媒体中心,1979
大师班:地平线上的影像
第二部分 影 评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陆上行舟》
《电影梦》莱斯·布兰克导演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小小迪特想要飞》
《我的魔鬼》
《纳粹制造》
《灰熊人》
《白钻石》
《重见天日》
《走向维尔纳》利纳斯·菲利普斯导演
《在世界尽头相遇》
《坏中尉:新奥尔良港》
《儿子,你都干了什么》
《忘梦洞》
《凝视深渊》
第三部分 访 谈
于戛纳电影节
赫尔佐格为电影反抗死亡
赫尔佐格找到了超越事实的真相
与赫尔佐格的一次对谈
“跟我讲讲那些冰山,跟我讲讲你的梦想”
导演赫尔佐格的狂喜
第四部分 伟大的电影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玻璃精灵》
《史楚锡流浪记》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陆上行舟》
第五部分 总 结
致维尔纳·赫尔佐格的一封信——赞美“狂喜的真相”
赫尔佐格与疯狂的形式
雕刻家赫尔佐格的狂喜
附 录 沃克艺术中心,1999
赫尔佐格电影评述
赫尔佐格的《明尼苏达宣言》
片名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编者按
第一部分 琢面多媒体中心,1979
大师班:地平线上的影像
第二部分 影 评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陆上行舟》
《电影梦》莱斯·布兰克导演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小小迪特想要飞》
《我的魔鬼》
《纳粹制造》
《灰熊人》
《白钻石》
《重见天日》
《走向维尔纳》利纳斯·菲利普斯导演
《在世界尽头相遇》
《坏中尉:新奥尔良港》
《儿子,你都干了什么》
《忘梦洞》
《凝视深渊》
第三部分 访 谈
于戛纳电影节
赫尔佐格为电影反抗死亡
赫尔佐格找到了超越事实的真相
与赫尔佐格的一次对谈
“跟我讲讲那些冰山,跟我讲讲你的梦想”
导演赫尔佐格的狂喜
第四部分 伟大的电影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玻璃精灵》
《史楚锡流浪记》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陆上行舟》
第五部分 总 结
致维尔纳·赫尔佐格的一封信——赞美“狂喜的真相”
赫尔佐格与疯狂的形式
雕刻家赫尔佐格的狂喜
附 录 沃克艺术中心,1999
赫尔佐格电影评述
赫尔佐格的《明尼苏达宣言》
片名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经典金句(9)
纠错 补充反馈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对话与影评)
赫尔佐格关于“电影职责”的阐述:
“当我开拍一部新片的时候,我是一名精兵。我不抱怨。即使前哨已经被放弃,我仍会守住它。我当然想赢得战役。我更多地把每部电影视为自己的崇高职责。”(1982年戛纳电影节对谈,谈创作态度)
赫尔佐格对“新图像”的呼吁:
“我们没有足够适当的图像来表达我们这种文明……青蛙显然不需要图像,牛也不需要。但我们需要。在西斯廷教堂,米开朗琪罗首次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一种对于了解他那个时代来说足够适当的方式,清楚表达了人的悲怆。演员们都闲站着,说一些编剧自认为机灵的台词,那种电影我不想拍。”(1982年戛纳电影节对谈,谈电影的创新)
伊伯特对赫尔佐格的赞誉:
“你觉得自己要完成什么个人使命吗?”“如果用‘使命’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太沉重了,”他说,“我会说‘职责’或‘目标’。当我开拍一部新片的时候,我是一名精兵。我不抱怨。即使前哨已经被放弃,我仍会守住它。我当然想赢得战役。我更多地把每部电影视为自己的崇高职责。”(伊伯特总结赫尔佐格的创作理念)
伊伯特对赫尔佐格电影的解读:
“赫尔佐格的剧情片与纪录片,不止是提供一些猎奇式的奇人奇事,更有基于人类境况的真实和真相。”(书中序言,谈赫尔佐格作品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