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书籍简介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是美国历史学家亚当·麦基翁(Adam McKeown)的集大成之作,由潘一宁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25年出版。本书以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亚洲移民史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边境管控体系的起源及其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层关联,批判了以“文明”和“自由”为名的种族歧视与权力不平等。

​​核心内容与主题​​
​​历史溯源:边境管控的排华基因​​
​​排华政策的起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移民国家通过立法限制华人劳工入境,如美国《排华法案》(1882年),将华人塑造为“非自由移民”和“文明威胁”,奠定了现代边境管控的种族化逻辑。
​​技术手段的诞生​​:护照、签证、指纹识别等身份管控技术最初服务于对华人的排斥,例如英国殖民地的“读写测试法”(1895年)以语言能力为借口排除非白人移民。
​​权力与知识的互构​​
​​国家主权的强化​​:边境管控成为民族国家确立主权的核心手段,通过立法、外交和官僚体系将“谁可入境”定义为政治特权,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接受治外法权即为例证。
​​文明话语的虚伪性​​:西方国家以“传播自由文明”为名,实则通过“文明等级论”将亚洲移民污名化为“野蛮他者”,掩盖其扩张与剥削的本质。
​​全球扩散与制度固化​​
​​从排华到普世化​​:20世纪初,美国主导的移民管控模式通过国际会议(如1907年海牙会议)推广至全球,形成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自由移民”伪命题。
​​档案暴力的再生产​​:移民档案、口供证词等技术将个体简化为“合法/非法”的符号,强化了国家对社会身份的规训,如美国天使岛移民站对华人移民的严苛审查。
​​批判性反思​​
​​自由与暴力的悖论​​:作者指出,现代边境管控以“保护自由”为名,实则是通过暴力排除异己,其本质是“权威与自由、法理与自然、主权与人权”的终极冲突。
​​移民的抵抗与韧性​​:书中穿插华人移民通过伪造身份、建立互助网络等策略对抗管控的案例,揭示被规训者的主体性。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书籍简介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是美国历史学家亚当·麦基翁(Adam McKeown)的集大成之作,由潘一宁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25年出版。本书以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亚洲移民史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边境管控体系的起源及其与民族国家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亚当•麦基翁(Adam McKeown, 1965—2017),美国历史学家,研究领域包括移民史、全球史等,是华人移民离散研究的先驱,推动了华人移民史研究向跨国视角的转变。曾任教于美国东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终身教职。另著有《华人移民网络与文化变迁:秘鲁、芝加哥与夏威夷,1900—1936》。 【译者简介】 潘一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华侨华人史和东南亚史。著有《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对抗(1949—1973)》《新海丝路上的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等作品,另有合译作品《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等。

目录
他如流星般坠落:回忆我的导师亚当·麦基翁 杨斌
致谢
导论 身份的全球化
第一部分 转型中的边境
第一章 固化身份,16—19世纪
第二章 全球移民,1840—1940
第三章 创建自由移民制
第四章 移民管控的国家化
第二部分 想象边境
第五章 边境管控的尝试,1852—1887
第六章 文明与边界,1885—1895
第七章 “纳塔尔模式”与帝国臣民概念的式微,1888—1913
第三部分 强化边境
第八章 远距离管控的实践,1897—1905
第九章 美国方案,1905—1913
第十章 档案与欺诈
第四部分 泛化边境
第十一章 规范的道德化
第十二章 遍及世界的边境,1907—1939
结论 忧郁的秩序
参考文献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经典台词及解析​​
(注:书中未直接提供台词,以下为基于核心观点提炼的代表性论述)
​​“护照不是自由的通行证,而是国家权力的印章。”​​
​​背景​​:分析19世纪护照制度的种族化起源,揭示其作为身份管控工具的本质。
​​解析​​:批判现代身份制度如何将个体简化为国家管理的客体,消解迁徙自由的人权属性。
​​“文明不是盾牌,而是剑——它为排斥披上理性的外衣。”​​
​​背景​​:揭露西方“文明教化”话语对华人移民的污名化,如将契约劳工污蔑为“人口贩卖受害者”。
​​解析​​:解构“文明差异”如何成为种族歧视的遮羞布,呼应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判。
​​“档案里没有真相,只有权力的叙事。”​​
​​背景​​:移民档案通过虚构口供、选择性记录构建“合法/非法”二元对立,如美国海关对华人商人的反复盘问。
​​解析​​:揭示官僚系统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再生产不平等,个体在档案暴力下沦为“数据符号”。
​​“自由移民的口号响彻云霄,却将最不自由的人挡在门外。”​​
​​背景​​:对比白人移民的“自由迁徙权”与亚裔移民的系统性排斥,如加拿大“人头税”政策。
​​解析​​:讽刺自由主义话语的双重标准,暴露民族国家主权建构的暴力性。
​​“当国家说‘我们欢迎你’,它早已在定义‘谁配成为我们’。”​​
​​背景​​:分析英国殖民地“帝国臣民”身份的瓦解,印度移民因肤色被排除在“白人国家”之外。
​​解析​​:直指民族主义身份政治的排他本质,批判全球化表象下的秩序霸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