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书籍简介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是历史学者​​戴波​​(@唐不闻)撰写的编年体历史著作,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ISBN:9787559675033)。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为时间主线,通过逐年梳理每一年的政治决策、军事行动、社会变革及人物命运,构建了一部清晰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

核心内容与特色
​​编年体叙事,还原真实历史节奏​​:
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汉武帝的一生拆解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11个年号(共五十四年),每个年号对应一个篇章,每个篇章聚焦当年的关键事件(如“建元六年:董仲舒和灾异论”“元狩四年:漠北大决战”),既展现宏观历史脉络,又捕捉微观细节(如“卫青亮相”“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让读者跟随时间线感受汉武帝统治的起伏。
​​复原“血肉丰盈”的汉武帝形象​​:
书中摒弃“符号化”的帝王叙事,将汉武帝还原为“有血有肉、灵魂复杂”的个体:他既是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者,也是晚年因“巫蛊之祸”痛失太子、反思国策的忏悔者;既有“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也有“穷兵黩武、耗费民力”的历史局限。
​​描摹时代众生相,展现历史温度​​:
本书不仅聚焦汉武帝个人,更通过“卫子夫蒙宠”“李广迷路自尽”“主父偃的结局”“司马迁写《报任少卿书》”等细节,刻画了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张骞等名臣武将的命运,以及普通百姓(如“大民溃”中的受灾民众)、诸侯王(如“中山王刘胜的生存哲学”)的生存状态,呈现了“煌煌盛世”背后的“众生之苦”。
​​订正史籍谬误,填补历史细节​​:
作者通过梳理《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订正了《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的缺失(如“建元年间淮南王刘安谏用兵闽越书”“终军‘祥瑞’对策”),并结合考古发现(如“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燧出土疑似汉武帝遗诏”),还原了更真实的历史场景。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书籍简介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是历史学者​​戴波​​(@唐不闻)撰写的编年体历史著作,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ISBN:9787559675033)。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为时间主线,通过逐年梳理每一年...(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戴波(@唐不闻) 1980年出生,南京大学毕业,现居江苏宜兴。 长期从事先秦学术史和秦汉史研究,已出版《帝国的阴阳两面》《认识一个古人再入睡》等作品。

目录
楔子:从三个常识说起
常识一:汉初以十月为首
常识二:新天子即位次年改元
常识三:年号的由来
建元年间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初招贤良
跋扈的祖母
第一次尊儒尝试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祖母的反击
作为著作家的淮南王
卫子夫蒙宠
帝王的陵邑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卑微的诸侯王
七国之乱的影响
天子好兵
第一次出使西域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
天子的男宠
消失的《今上本纪》
南方的另一个武帝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从“坑儒”说起
独崇五经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再度兴兵
董仲舒和灾异论
两项人事任免
附录一:建元六年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用兵闽越书
元光年间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李广与程不识
天人三策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失败的马邑之谋
鬼神之祀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黄河改道
灌夫之祸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
窦婴、田蚡之死
丞相和御史大夫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河间献王:更佳的天子人选
第一次巫蛊案
公孙弘的复出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初征车船税
卫青亮相
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
附录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元朔年间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皇子初生
再战匈奴
大汉的入仕之路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阳谋“推恩令”
夺回河南地与初置朔方郡
大侠郭解
主父偃的结局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张骞回来了
《春秋》决狱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
混乱的衡山国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白衣丞相
奇袭右贤王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绝幕大战和进击的霍去病
二十等军功爵和武功爵
附录三:公孙弘与吾丘寿王辩“禁民间弓弩”
元狩年间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淮南太子引发的血案
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
霍去病两征河西
李广右北平之战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元狩年间史事纪年考
帝国的财政危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盐铁专卖
漠北大决战
祥瑞麒麟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宦海悲歌 / 265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方术、疾病与死亡
附录四:终军“祥瑞”对
元鼎年间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算缗与告缗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张汤之败
张骞又回来了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大广关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后土祠与天命宝鼎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南越王国消亡史
战争的幕后插曲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南方大定
倾国倾城
附录五:汉乐府《有所思》
元封年间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禅大典
两个黄帝
被封禅影响的人与事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天下
循吏与酷吏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东征朝鲜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大民溃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南巡与射蛟
初置刺史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死在异乡的公主
附录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太初年间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
太初改历
汉朝的马政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
西征大宛与再战匈奴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再战大宛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大宛之战的尾声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附录七:匈奴冒顿单于与汉高后往来书信
天汉年间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苏武牧羊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李陵兵败
天下大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初榷酒酤
长安城的防卫系统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李陵与苏武的后事
附录八:《汉书·李广苏建传》节选
太始年间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秦汉刑罚制度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田仁与任安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
赵地、赵国与赵人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寂寞的独白:《报任少卿书》
附录九:《报任少卿书》
征和年间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
巨变的前奏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长安城里的巫术
巫蛊之祸
谜团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余波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轮台诏》
附录十:刘彻《轮台诏》
后元年间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扑朔迷离的最后时光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落幕
辅政疑云
盖棺难论定
附录十一: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燧出土疑似汉武帝遗诏
附录十二:《汉书·武帝纪》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经典台词(源自书中对历史文献的提炼与解读)
书中的“经典台词”多为汉武帝本人的诏令、大臣的奏疏或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与人物心态:
1. ​​关于“改革与守旧”的冲突(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曰‘九变复贯,知言之选’。” —— 汉武帝(《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附录一:建元六年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用兵闽越书引述)
解读:汉武帝以《易经》《诗经》为依据,强调“变革”的必要性,回应了淮南王刘安对“用兵闽越”的反对,体现了他推行改革的决心。
2. ​​关于“尊儒与治国”的理念(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 汉武帝(《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元光元年“天人三策”引述)
解读:汉武帝在“天人三策”中向董仲舒提问,核心是寻求“治国大道”,最终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
3. ​​关于“战争与民生”的反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 汉武帝(《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附录四:《轮台诏》引述)
解读:晚年的汉武帝因“巫蛊之祸”与“连年征战”导致国力衰退,颁布《轮台诏》反思自己的“狂悖”之举,决定停止对外战争,转向休养生息,体现了他的自省与调整。
4. ​​关于“命运与无奈”的感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 ——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元狩五年“宦海悲歌”引述)
解读:司马迁评价李广“自负其能”,暗含对其“迷路失期、愤而自尽”的惋惜,也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名将的命运悲剧(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的不同结局)。
5. ​​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挣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陛下春秋高,疑左右之人,故臣窃以为陛下若欲安宗庙,安天下,宜深察之。” —— 江充(《汉书·江充传》,《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征和二年“长安城里的巫术”引述)
解读:江充借“巫蛊之祸”诬陷太子刘据,其言论反映了汉武帝晚年“疑心重重”的心理,也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