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故事主线: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是一名因“间谍罪”被判10年劳改的普通农民,小说仅描写他在劳动营中一天的生活:从凌晨5点起床、劳动、抢饭、躲避看守,到夜晚入睡。通过琐碎的日常细节,展现极权体制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叙事特色:
时间压缩:以“一天”映射十年牢狱,暗示重复与绝望。
细节真实:食物配给(如稀菜汤、黑面包)、劳动强度(零下30℃的户外作业)、犯人等级制度(厨房特权、告密文化)等描写极具冲击力。
创作背景
索尔仁尼琴本人曾因批评斯大林入狱8年,小说基于其亲身经历创作,但为通过苏联审查,隐去具体政治指向,仅聚焦“非人环境”本身。
1962年经赫鲁晓夫特批发表,引发国内外轰动,被誉为“苏联社会的X光片”。
主题深度
个体与体制:通过伊凡的麻木与坚韧,揭示极权统治如何消解人性尊严。
黑色幽默:用日常琐事(如为半块面包庆幸)反衬制度的荒诞。
集体沉默:犯人间既竞争又互助的复杂关系,映射权力对群体心理的扭曲。
文学地位
首部在苏联公开发表的劳改营题材作品,奠定“古拉格文学”基石。
索尔仁尼琴凭此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其“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传统时展现了正义力量”。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故事主线: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是一名因“间谍罪”被判10年劳改的普通农民,小说仅描写他在劳动营中一天的生活:从凌晨5点起床、劳动、抢饭、躲避看守,到夜晚入睡。通过琐碎的日常细节,展现极权体制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叙事特色: 时间压缩:以...(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目录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
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
为了事业的利益
一只右手
古战场守护人
真遗憾!
复活节十字架游行
随感拾零
(展开全部)玛特辽娜的家
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
为了事业的利益
一只右手
古战场守护人
真遗憾!
复活节十字架游行
随感拾零
经典金句(16)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生存哲学
“在劳改营里,谁要是舔了别人的饭碗,谁要是想进卫生所,谁要是到队长那里去告密,那他就是去找死。”
解读:老犯人库焦明的告诫,揭示生存法则的残酷与道德沦丧。
食物隐喻
“燕麦粥在劳改营的食谱里是最稠的,可他从小拿燕麦喂马,没想到有天会为一小把燕麦高兴。”
解读:黑色幽默中透出饥饿对人性的异化。
时间牢笼
“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该过三千六百五十三天。因为有三闰年,所以还得另外加上三天。”
解读:数字的冰冷计算,强化劳改营的非人本质。
权力压迫
“开枪的人总是对的,被枪杀的人总是错的。”
解读:直指体制对生命的践踏。
人性微光
“他从不偷窃,即使饿晕也不乞求,只是默默搜集钉子换面包。”
解读:伊凡的底线坚守,成为黑暗中的尊严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