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叶甫盖尼·奥涅金》书籍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是俄国文学巨匠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历时7年完成(1823-1831年),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作”。普希金通过这部作品批判了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虚伪与停滞,塑造了文学史上首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其思想矛盾与精神困境成为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缩影。

​​内容架构与核心主题​​
​​双线叙事与情节主线​​:
​​奥涅金的沉沦​​:厌倦上流社会的贵族青年奥涅金来到乡村,拒绝纯真少女达吉雅娜的求爱,因决斗误杀挚友连斯基后远走他乡。多年后重返彼得堡,他疯狂追求已成为贵妇的达吉雅娜,却遭拒绝。
​​达吉雅娜的成长​​:从乡村少女到社交名媛的转变,展现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间的挣扎,其拒绝奥涅金的抉择象征尊严与道德的胜利。
​​核心主题​​:
​​贵族青年的精神危机​​:奥涅金受启蒙思想影响却无力实践理想,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体现时代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迷茫。
​​社会批判​​:揭露贵族生活的空虚(如舞会、决斗的荒诞)、农奴制的腐朽,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如奥尔加的轻浮与达吉雅娜的隐忍)。
​​生态伦理意识​​:通过达吉雅娜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批判工业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
​​艺术特色​​:
​​诗体小说的创新​​:首创“奥涅金诗节”(每节14行,押交叉韵),兼具抒情性与叙事性,语言兼具古典韵律与口语化表达。
​​心理深度刻画​​:通过内心独白(如奥涅金的“谁生活过、思考过,谁就不可能不在灵魂深处傲视人寰”)展现人物复杂性格。
​​象征手法​​:如“多余人”象征时代矛盾,“决斗”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版本与影响​​
​​经典译本​​:
​​查良铮(穆旦)译本​​:诗风冷峻,忠实原作韵律,被俄罗斯普希金纪念馆收藏。
​​王智量译本​​:首创汉语“奥涅金诗节”,注重节奏感与音乐性。
​​国际影响​​:被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俄国作家效仿,衍生歌剧(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普罗科菲耶夫)等艺术形式。
​​社会意义​​:被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为十二月党人运动后的文学革新奠定基础。

《叶甫盖尼·奥涅金》书籍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是俄国文学巨匠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历时7年完成(1823-1831年),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作”。普希金通过这部作品批判了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普希金 (1799—1837)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及《别尔金小说集》等。 译 者 智量, (1928— )原名王智量,北京大学毕业,曾在北大西语系、俄语系、中文系和社科院外文所工作,1958被划为右派分子,失业至1979年。1979年12月起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85年起任中文系教授,1993年退休。翻译出版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海涅、狄更斯等世界文学大师的多种作品,创作过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和回忆录《人海漂浮散记》等作品。有《智量文集》和《智量译文选》出版。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
奥涅金的旅行片断
第十章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1)
经典台词与哲思摘录​​
​​关于人性与自由​​
​​“谁生活过、思考过,谁就不可能不在灵魂深处傲视人寰。”​​
——奥涅金的独白,揭示觉醒者的孤独与痛苦。
​​“我把自己交给您,请您听一听我内心的表白:我像在祈祷中寻求平静。”​​
——奥涅金向达吉雅娜求婚时的矛盾心理,展现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撕裂。
​​关于爱情与婚姻​​
​​“您写给我的信,是一颗信赖的心的倾诉……但我不想用家庭的圈子来约束生活。”​​
——奥涅金拒绝达吉雅娜的深层原因,批判婚姻制度对个性的扼杀。
​​“她爱过您,但已属于他人;她不能属于您,尽管仍爱着您。”​​
——达吉雅娜的拒绝宣言,体现女性在道德与情感间的艰难抉择。
​​社会批判与荒诞​​
​​“上流社会的诸位女妖怪!她们谈着边沁和沙伊,却用虚伪的虔诚掩饰空虚。”​​
——讽刺贵族女性的矫揉造作与思想贫瘠。
​​“习惯成了幸福的替身,我们用它来忍受生活的冷酷。”​​
——揭示俄国社会用麻木消解苦难的普遍状态。
​​生命哲思​​
​​“谁逐渐对生活的冷酷学会容忍,谁就算是幸福。”​​
——普希金对生存哲学的凝练总结,呼应存在主义对“忍受”的思考。
​​“青春的梦想如秋叶凋零,而我们终将挤向祖先的墓场。”​​
——对生命虚无本质的悲观预言,强化作品的悲剧色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