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书名​​:《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
​​作者​​:王培雷(笔名“独孤岛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ISBN​​:9787106056605
​​页数​​:274页
​​2. 核心内容与特色​​
本书以​​1978年香港电影美学转型​​(新浪潮兴起)与​​1997年香港回归​​为时间节点,聚焦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的演变,通过​​历史脉络梳理​​与​​多学科交叉分析​​(表演本体、视听语言、传播学、空间理论等),呈现这一时期香港电影表演的风貌与美学内涵。

​​时间范围​​:1978年(新浪潮开端)至1997年(香港回归),覆盖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核心阶段。
​​研究对象​​:以“电影表演”为核心,探讨其渊源(戏剧化表演、电视表演)、主要形态(新浪潮/后新浪潮、超本色、身体奇观化等)、身体话语(动作、喜剧、跨媒介)、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我城”表征、空间再生产)。
​​研究方法​​:结合​​纵向历史梳理​​(从戏剧化到现代表演的演变)与​​横向本体分析​​(表演形态的分类与特征),同时关联社会语境(如城市化、全球化)、技术变革(如电视、跨媒介)对表演的影响。
​​3. 目录结构​​
全书分为​​绪论​​、​​五章正文​​与​​结语​​,具体如下:

​​绪论​​:界定“旧日与新生”的时间边界,梳理港片表演的“点、线、面”(戏剧化起点、电视革命、新浪潮转型)。
​​第一章​​:香港电影表演的“现代化前史”(1978年前),包括戏剧化表演、许冠文的“小市民表演美学”、电视表演的“新浪潮”革命。
​​第二章​​:五种主流表演形态(1978—1997),涵盖新浪潮/后新浪潮、超本色、身体奇观化、沸度、无痕表演。
​​第三章​​:香港电影表演的身体呈现(动作、喜剧、跨地合拍、政治化/去政治化)。
​​第四章​​:电影表演的跨媒介实践(电视/电影、舞台/银幕、跨媒介类型定格)。
​​第五章​​:表演与城市空间塑造(“我城”表征、空间经验与精神图谱、空间再生产)。
​​结语​​:总结“再见‘百花年代’”的表演文化得失。
​​4. 学术价值与意义​​
本书是​​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填补了“黄金时代香港电影表演”的研究空白,通过多学科视角揭示了表演文化与社会、技术、城市的互动关系,为理解香港电影的“人文魅力”与“城市名片”提供了理论支撑。

《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书名​​:《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 ​​作者​​:王培雷(笔名“独孤岛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培雷,笔名独孤岛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影评人,编剧、散文及小说作者。研究方向为电影表演、香港电影史等。曾获中时文学与两岸青年网络文学相关奖项。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 论 旧日与新生 / 001
第一节 与城同行的新代人 / 002
第二节 港片表演的“点、线、面” / 009
第一章 香港电影表演的“现代化前史” / 017
第一节 电影表演的戏剧化 / 018
第二节 许冠文的“小市民表演美学” / 030
一、《鬼马双星》与“港gag”的创建 / 031
二、“小市民表演”的身份指认功能 / 036
第三节 电影表演的“电视机革命” / 040
一、电视艺员的构成与分野 / 040
二、“新浪潮”电视的表演性格 / 043
第二章 五种主流表演形态 / 053
第一节 新浪潮/后新浪潮表演(1978—1984) / 054
一、新浪潮表演的纪实化表情 / 056
二、从切片化形态到后新浪潮表演 / 063
第二节 “超本色”表演(1985—1997) / 069
一、本色魅力的叠加效应 / 069
二、作为“明星本位”的“超本色”表演 / 075
第三节 身体奇观化表演(1978—1997) / 079
一、动作化身体奇观 / 080
二、类型化身体奇观 / 087
第四节 沸度表演(1986—1997) / 093
一、“极致情境”下的极端表演状态 / 095
二、“无厘头”狂欢式沸度表演 / 099
第五节 无痕表演(1990—1997) / 105
一、多义性的表演素材 / 105
二、游离语境下的无痕表演 / 110
第三章 香港电影表演的身体呈现 / 115
第一节 激战中的动作身体解放 / 117
一、勇猛战斗中的凡人肉身 / 118
二、全球化象征与全能身体 / 123
第二节 喜剧表演的 “审丑”身体与“合家欢”审美意象 / 128
一、作为“审丑”客体的身体 / 129
二、合家欢喜剧“审美”的意象 / 135
第三节 跨地与合拍的演员身份 / 138
一、台湾地区演员表演的身份趋同 / 140
二、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表演中的身体呈现 / 145
第四节 银幕身体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 151
一、银幕身体的“政治化” / 152
二、银幕身体的“去政治化” / 156
第四章 电影表演的跨媒介实践 / 161
第一节 电视/电影表演的现代化互动 / 163
一、电视台培训班演员的电影表演现代化 / 163
二、跨电视/电影的表演互动 / 168
第二节 舞台/银幕的表演塑造与互动 / 171
一、流行音乐与电影表演的形象塑造 / 172
二、电影表演与戏剧舞台的双重假定 / 177
第三节 跨媒介的类型定格与复合效应 / 183
一、表演的银幕类型定格 / 184
二、银幕/荧幕/唱片的表演复合传播效应 / 188
第五章 表演与城市空间塑造 / 193
第一节 电影表演的“我城”表征 / 195
一、为“本地”立标识的“粤语电影” / 196
二、“都市人”形象的视觉表征 / 199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经验与表演的精神图谱 / 205
一、演员的现实空间经验 / 205
二、表演空间的“主体”精神图谱 / 210
第三节 电影表演与城市空间再生产 / 216
一、电影表演的城市空间呼应效果 / 217
二、“表演”本体对城市空间的建构意义 / 223
结 语 再见“百花年代” / 231
附录:本书参考港产电影片目 / 239
参考文献 / 257
后记 / 271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2)
金典台词(基于书中提及的影片与表演形态)
书中虽未直接列举具体台词,但通过对​​经典影片​​(如《英雄本色》《无间道》《东邪西毒》)与​​表演形态​​(如“超本色”“身体奇观化”)的分析,可提炼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金句”(结合影片内容与表演主题):
​​1. 关于“超本色”表演(1985—1997)​​
​​背景​​:“超本色”表演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标志性形态,强调演员“本色魅力”的叠加效应(如周润发的“江湖气”、张曼玉的“都市感”),成为“明星本位”的核心支撑。
​​金句​​(结合《英雄本色》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
“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What I’ve lost, I must get back.)
—— 解析:周润发通过“沉默的坚定”与“眼神的锐利”,将“江湖英雄”的“执念”与“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超本色”表演的经典范例。
​​2. 关于“身体奇观化表演”(1978—1997)​​
​​背景​​:“身体奇观化”是香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包括“动作化身体”(如成龙的“喜剧武打”)与“类型化身体”(如僵尸片的“清装造型”),通过身体的“夸张”与“符号化”传递情感与主题。
​​金句​​(结合《醉拳》成龙饰演的“黄飞鸿”):
“我命由我不由天!”(My fate is determined by myself, not by heaven!)
—— 解析:成龙的“搞笑武打”与“小丑式表演”,将“身体”转化为“喜剧符号”,既保留了“英雄主义”的内核,又符合港产片“笑片先行”的市场结构。
​​3. 关于“沸度表演”(1986—1997)​​
​​背景​​:“沸度表演”是香港电影“极致情境”下的极端表演状态(如《无间道》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的“隐忍”),通过“无厘头”狂欢或“极致情感”释放观众的压抑情绪。
​​金句​​(结合《无间道》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
“我想做个好人。”(I want to be a good person.)
—— 解析:梁朝伟通过“沉默的眼神”与“颤抖的声音”,将“卧底”的“痛苦”与“挣扎”演绎得极具张力,成为“沸度表演”的经典场景。
​​4. 关于“无痕表演”(1990—1997)​​
​​背景​​:“无痕表演”是香港电影“多义性”与“游离性”的体现(如《东邪西毒》张国荣饰演的“欧阳锋”的“孤独”),通过“模糊的台词”与“自然的状态”让观众自行解读。
​​金句​​(结合《东邪西毒》张国荣饰演的“欧阳锋”):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Anyone can be cruel if they’ve tasted jealousy.)
—— 解析:张国荣通过“慵懒的语气”与“空洞的眼神”,将“欧阳锋”的“孤独”与“绝望”融入“无痕”的表演中,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