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书籍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千万册。小说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农民许三观11次卖血的荒诞经历,展现普通人在饥荒、政治运动等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与温情,被誉为“一部用血泪书写的平民史诗”
。
核心内容
历史背景:
故事横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涵盖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等历史事件。许三观作为丝厂工人,以卖血为生存手段,折射出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与韧性。
主线情节:
生存逻辑: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源于好奇与虚荣,用血钱娶妻;后续卖血则被迫应对儿子打人赔偿、饥荒度日、儿子重病等危机,形成“卖血—还债—再卖血”的循环
。
人性抉择:当一乐(非亲生儿子)患病时,许三观突破血缘偏见,带他一路卖血至上海求医,展现超越血缘的父爱
。
精神崩塌:晚年因血站拒收其血,许三观陷入“血贱命轻”的绝望,最终以吃炒猪肝、喝黄酒的仪式感完成自我救赎
。
主题思想:
生存哲学:通过“血”与“钱”的等价交换,批判物质贫困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如“血汗钱”与“汗钱”的隐喻
。
家庭伦理:揭示传统家庭关系中血缘与情感的矛盾,如许三观对非亲生子的矛盾态度
。
时代荒诞:以黑色幽默解构政治运动,如“文革”中红卫兵批斗许玉兰时,许三观偷偷送饭的细节
。
艺术特色:
白描叙事:采用零度情感介入的民间视角,如“许三观对一乐说:‘你非亲生,但我会养你’”,克制中见深情
。
重复结构:以“卖血前喝八碗水”为标志性动作,形成命运轮回的仪式感
。
民间智慧:通过谚语(如“力气和钱不同,钱越用越少,力气越用越多”)传递生存哲学
。
《许三观卖血记》书籍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千万册。小说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农民许三观11次卖血的荒诞经历,展现普通人在饥荒、政治运动等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与温情,被誉为“一部用血泪书写的平...(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德文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许三观卖血记
外文版评论摘要
(展开全部)韩文版自序
德文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许三观卖血记
外文版评论摘要
经典金句(24)
纠错 补充反馈
“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
——许三观卖血的底层逻辑,揭示生存困境的压迫性
。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
——许玉兰对饥荒年代的控诉,映射集体记忆的创伤
。
“爱不是我多有钱,而是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许三观对父爱的朴素定义,超越血缘的伦理表达
。
“死的却是狗。”
——化用丁尼生诗句,暗讽命运对底层生命的践踏
。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
——卖血仪式的固定台词,成为生存尊严的象征
。
“他们说一乐不是你的儿子,我信了;但他们说你是个懦夫,我不同意。”
——许玉兰对丈夫的辩护,展现女性在流言中的坚韧
。
“人活一辈子,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倒霉事,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
——许三观的生存智慧,体现民间智慧的抗争性
。
“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小说题眼,将苦难转化为叙事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