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血与蜜之地》是作家刘子超于2024年出版的旅行文学作品,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巴尔干半岛为背景,记录了作者穿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等8个国家、23个城镇的见闻,通过个体故事折射该地区的历史创伤、民族矛盾与身份困境。作品融合历史叙事、人文观察与哲学思辨,被誉为“一部解构巴尔干复杂性的现代史诗”,豆瓣评分9.1,获2024年单向街书店年度旅行文学奖。
剧情梗概
1. 历史幽灵与地理迷思
血与蜜的隐喻:书名源自土耳其语“Bal”(蜜)与“Kan”(血),暗喻巴尔干半岛兼具丰饶与血腥的矛盾特质。作者从北至南穿越半岛,途经的里雅斯特、萨拉热窝、莫斯塔尔等历史重镇,揭示战争创伤如何深植于土地与记忆。
战争遗痕: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遗址,作者目睹石碑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偶遇幸存者卡特琳娜——她因拒绝透露儿子藏身地被割去双耳,如今在难民营教授儿童绘画。
2. 碎片化的人物群像
诗人VS毒贩:在斯洛文尼亚诗歌沙龙,聋哑诗人用肢体语言演绎《战争与和平》;同一城市地下,毒贩通过比特币交易将毒品运往西欧,两者共同构成战后经济生态的隐喻。
电商教父与接线员:黑山电商巨头米洛斯通过Facebook将山羊奶酪卖到德国,却对美国游客的“十三寸比萨”需求嗤之以鼻;其表妹卡琳娜在美资比萨店当接线员,因从未见过真正的美国而陷入身份困惑。
3. 信仰与暴力的共生
教堂与清真寺:科索沃的圣母升天教堂旁,阿尔巴尼亚族青年用弹弓击碎十字架;波斯尼亚的Gazi Husrev-bey清真寺内,塞尔维亚老兵每日跪拜苏菲派圣墓,宗教冲突在日常中消解为荒诞。
战争儿童:萨拉热窝的街头艺术家团体“子弹壳画廊”,成员均为战争遗孤,他们用弹壳制作首饰,售价的10%资助新战争孤儿,形成暴力循环的自我救赎。
《血与蜜之地》是作家刘子超于2024年出版的旅行文学作品,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巴尔干半岛为背景,记录了作者穿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等8个国家、23个城镇的见闻,通过个体故事折射该地区的历史创伤、民族矛盾与身份困境。作品融合历史叙事、人文观察与哲学思辨,被誉为“一部解构巴尔干复杂性的...
(展开全部)刘子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2019年,中亚纪实长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血与蜜之地》是他最新的作品。
场景:作者在贝尔格莱德咖啡馆听到当地人争论“谁更巴尔干”。
意义:解构民族主义话语,指出“巴尔干性”是创伤、混杂与抵抗的复合体,呼应后殖民理论中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
“我们修不好自己的房子,却总想拆掉别人的屋顶。”
场景:克罗地亚老侍者对比南斯拉夫时期的社区互助与当代消费主义。
社会批判:讽刺民族主义对集体记忆的篡改,揭示个体在历史叙事中的工具化。
“当你说‘回家’时,你指的是地图上的坐标,还是记忆中的气味?”
场景:作者采访科索沃阿族难民,对方展示手机里1999年炸毁的家宅3D建模。
存在主义:探讨数字化时代“家园”的虚实边界,与鲍曼《流动的现代性》形成对话。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废墟记得所有人的名字。”
场景:莫斯塔尔古桥修复现场,工程师指着桥墩下的弹痕说:“这些弹道轨迹比教科书诚实。”
记忆政治:批判官方叙事的遮蔽性,强调物质遗存对集体记忆的锚定作用。
场景:多瑙河畔,塞尔维亚渔夫与克罗地亚农民因污染问题对峙。
生态寓言:以环境问题映射民族矛盾,暗喻全球化下的资源争夺困境。
2对“血与蜜之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