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悬停日日》书籍简介
《悬停日日》(Ayer)是智利作家胡安·埃马尔(Juan Emar)的代表作,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这部作品以超现实的荒诞叙事解构日常生活的重复与虚无,通过“蹦极式时间哲学”探讨意识与存在的边界,被誉为“拉美文学中的未来主义寓言”。
核心设定与主题
时间弹性的实验:
书中提出“蹦极”隐喻:意识如自由落体般坠落,身体被绳索悬停,记忆碎片在虚空中重组,形成对现实的顿悟。这种“悬停”状态打破线性时间,暗示现代人被困在机械重复中的精神困境。
例如:“意识坠落时,昨日的碎片在悬崖下拼成整体;绳子弹回,碎片迎面撞来,时间重新展开。”
反叛日常的宣言:
每章结尾以“咱们溜吧!”(¡Vámonos!)呼号,号召逃离循规蹈矩的生活。书中角色通过荒诞行为(如鸵鸟吞食狮子、无头人嘲讽刽子手)颠覆传统逻辑,质疑权力与秩序。
艺术与存在的困境:
画家角色鲁文·德洛阿执着于捕捉光影,却因“画布永远落后于现实”而崩溃,映射艺术家对永恒的徒劳追逐。其签名“Jean Emar”谐音法语“J’en ai marre”(我受够了),成为全书反叛精神的图腾。
艺术特色
魔幻现实与未来主义:融合南美魔幻基因与欧洲先锋派手法,构建831607人的虚构城市,每章以数字编号,形成机械化的集体叙事。
碎片化语言:短句跳跃、意识流穿插,如“我既后悔又多疑、警觉”,模拟现代人碎片化的精神图景。
视觉文本实验:书中穿插30幅全彩画作,如扭曲的时钟、悬浮的肢体,与文字互为注解。
《悬停日日》书籍简介 《悬停日日》(Ayer)是智利作家胡安·埃马尔(Juan Emar)的代表作,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这部作品以超现实的荒诞叙事解构日常生活的重复与虚无,通过“蹦极式时间哲学”探讨意识与存在的边界,被誉为“拉美文学中的未来主义寓言”。 核心设定与主题 时间弹性...(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胡安·埃马尔 Juan Emar
1893—1964
原名阿尔瓦罗·亚涅斯·比安奇,智利作家、艺术评论家、画家,拉美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
他是聂鲁达笔下的“我真有个朋友”,总穿一身囚服式的睡衣,低调又古怪。
他曾总结自己的一生:“数字,我就是一个数字。”
1893年生于智利一个富裕的家庭。
养过12条狗、24只母鸡。
13次往返欧洲,在官方活动、洗礼仪式和葬礼上打过289次哈欠。
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4部作品,又因评论界的冷遇整整26年没发表作品。
完成了一部4134页的小说,名为《门槛》。
在作品《悬停日日》中创造了1个城市、831607个居民,每章节都以此结尾:“咱们溜吧!”
画过213幅画,画作签名会改成Jean Emar,谐音法语J’en ai marre,意为“我受够了”。
晚年靠亲人每个月给的50埃斯库多生活。
1964年被癌症夺去生命。
经典金句(21)
纠错 补充反馈
时间的荒诞
叙述者(独白):
“日子看似滚滚向前,却随时可能拐入意料之外的方向。我受够了,咱们溜吧!”
——以“蹦极”隐喻打破线性时间,呼应后现代社会的悬浮感
画家鲁文(对艺术绝望):
“画笔追不上光,文字困不住风。我们创造,只为证明自己正在腐烂。”
——艺术家对创作本质的黑色幽默解构
存在的觉醒
女性角色(觉醒宣言):
“当身体被绳索拽住,意识却在坠落中看清一切——原来我从未真正活过。”
——女性视角下的时间顿悟,挑战传统性别角色
叙述者(日常批判):
“我躺在床上,只为第二天起床,为了吃饭、问候、讨论、做梦、打哈欠、爱,最后为了醒来……循环将持续到我生命的尽头。”
——机械生活的存在主义困境
反叛的诗意
宣言式结尾:
“每一天都是盲盒,而我要拆开所有包装!”
——以孩童般的狂热对抗秩序,呼应聂鲁达评价的“不真实主导的生动世界”
城市居民(集体呐喊):
“我们建造高墙,却住在玻璃笼子里!溜吧,趁牢笼还未焊死!”
——对现代社会异化的集体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