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经典译林系列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意识流文学先驱,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译者:李文俊(经典译林版译者)、方柏林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李文俊译本)
成书时间:1929年
文学地位: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现代主义三大经典
结构:四重叙事视角(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时间线非线性交织
书名出处:莎士比亚《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内容梗概
家族背景:
美国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家族,祖上曾是显赫望族,至1928年已衰败。家族成员包括:
康普生先生:虚无主义律师,酗酒度日,灌输“时间虚无”思想。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沉溺于“南方淑女”幻象,厌恶智障幼子班吉。
四兄妹:昆丁(长子,理想主义者)、凯蒂(女儿,叛逆象征)、杰生(次子,冷酷商人)、班吉(三子,白痴,33岁智力如3岁)。
核心情节:
班吉视角(1928年4月7日):通过白痴的感官碎片,拼贴家族记忆,如凯蒂的体香、火灾气息,暗示家族精神溃败。
昆丁视角(1910年6月2日):自杀前一日意识流独白,纠缠于凯蒂失贞的幻灭感,试图用乱伦幻想“冻结”妹妹的纯洁。
杰生视角(1928年4月6日):掌控家族经济,剥削私生女小昆丁,最终被其私奔击溃,暴露资本主义新南方的贪婪本质。
迪尔西视角(1928年4月8日):黑人女佣的清明观察,以基督教信仰反衬白人家族的堕落,预言“一切终将消逝”。
主题与艺术特色
时间与虚无
昆丁的怀表象征对时间的病态执念,其自杀是对线性时间的绝望反抗。
班吉的混沌感知消解时间逻辑,暗示历史循环与人类存在的荒诞。
南方传统解体
康普生家族代表旧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崩塌,杰生的市侩象征新南方资本主义的异化。
凯蒂的堕落是南方淑女规训的反叛,也是旧道德体系崩溃的缩影。
意识流与多声部叙事
班吉的感官碎片、昆丁的癫狂呓语、杰生的冷酷算计,构成“喧哗”的复调。
迪尔西的章节以稳定视角收束全篇,注入救赎微光。
种族与阶级隐喻
黑人女佣迪尔西的坚韧与康普生家的堕落形成对照,批判种族压迫与阶级虚伪。
小昆丁的私奔象征底层反抗,却仍陷于经济剥削的牢笼。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录 康普生家:1699—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