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西线无战事》书籍简介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于1928年发表的反战文学经典,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异化。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群德国青年学生被军国主义宣传煽动参军,却在战场上经历饥饿、死亡与精神崩溃的过程。
保罗原本对战争充满理想主义幻想,但在前线目睹战友阵亡、百姓流离后,逐渐意识到战争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杀戮。小说通过“挖战壕”“毒气战”“堑壕战”等真实场景描写,展现士兵肉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最终,保罗在1918年停战前夕阵亡,而军方战报仅以“西线无战事”草草记录,暗讽战争机器对个体生命的漠视
。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反战小说之一,《西线无战事》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对战争暴力的赤裸呈现,更在于对一代青年精神毁灭的深刻反思。1930年同名改编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2022年奈飞版电影亦斩获多项国际大奖
。
《西线无战事》书籍简介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于1928年发表的反战文学经典,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异化。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群德国青年学生被军国主义宣传煽动参军,却在...(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1898.6—1970.9)
德裔作家
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引起轰动
1970年9月在瑞士逝世
代表作品
《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应许之地》(Das gelobte Land)
《爱与死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
译者
姜乙,女,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
目录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译后记
(展开全部)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译后记
经典金句(21)
纠错 补充反馈
“我们才刚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揭示战争对青春与希望的扼杀,成为全书最震撼的控诉
。
“死者的遗言不是要报仇,而是永远不再有战争。”
——直指战争的无意义循环,呼吁人类终结暴力
。
“我们像坐在坟墓里,只等着被埋葬。”
——以隐喻刻画士兵在战壕中的绝望处境,生命如草芥般脆弱
。
“他们仍在写文章说责任是头等大事,而我们已知道死亡的剧痛比思想更强烈。”
——对比军国主义宣传与战场现实,撕开虚伪的爱国叙事
。
“战争把我们变成野兽,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揭露战争对人性的异化,道德与良知在杀戮中崩塌
。
“我们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既逃避自己,也逃避生活。”
——道出战后一代的精神创伤,青春被战争彻底摧毁
。
“西线无战事。”
——全书结尾的冰冷战报,与主角死亡的瞬间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反战文学最刺目的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