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安妮·埃尔诺的《羞耻/耻辱》(La Honte,1997)以1952年法国诺曼底一个工人家庭为背景,通过12岁女孩的视角,记录了一场家庭暴力事件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终身心理创伤。这部作品以极简的笔触揭示了家庭权力结构、阶级差异与性别压迫的交织,成为法国当代文学中反思暴力与记忆的经典。
暴力事件的爆发
故事开篇即定格在1952年6月的一个周日中午:父亲突然暴怒,揪住母亲衣领拖向厨房,抄起砍柴镰刀威胁要杀死她。年幼的主人公躲在楼梯下目睹全程,惊恐与羞耻感从此深埋心底。这一事件成为家庭关系的转折点,父母表面上和解,但暴力阴影始终笼罩着主人公的成长。
创伤的延续与压抑
主人公成年后始终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她反复回忆暴力场景的细节(如镰刀的寒光、母亲呼救的“我的女儿”),甚至因过度焦虑导致记忆力衰退。她试图通过写作重构记忆,却发现羞耻感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对父亲“称职”形象的扭曲维护,到对社会评价的敏感逃避。
阶级与性别的双重枷锁
父亲出身农民,通过经营杂货店跻身小资产阶级,却始终恐惧阶层滑落。他将对权威的屈从转化为对妻子的暴力,而主人公作为女儿,既被迫认同父权逻辑(如为保护父亲名誉而扭曲记忆),又因女性身份承受更多道德审判。书中揭示了工人阶级家庭中“羞耻”的根源:贫穷、暴力与无法言说的阶级羞耻。
安妮·埃尔诺的《羞耻/耻辱》(La Honte,1997)以1952年法国诺曼底一个工人家庭为背景,通过12岁女孩的视角,记录了一场家庭暴力事件及其对主人公造成的终身心理创伤。这部作品以极简的笔触揭示了家庭权力结构、阶级差异与性别压迫的交织,成为法国当代文学中反思暴力与记忆的经典。 暴力事件的爆...(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安妮·埃尔诺,法国当代女作家,出生于法国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伊沃托度过青年时代。持有现代文学国家教师资格证,曾在安纳西、蓬图瓦兹和国家远程教育中心教书。她住在瓦兹谷地区的塞尔吉。202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郭玉梅,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法语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员会委员。译有勒·克莱齐奥的《金鱼》(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黑线》《希腊神话》等作品。
目录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中文版序言
羞耻
(展开全部)羞耻
“六月的一个星期日,中午刚过,我的父亲想要杀死我的母亲。”
意义:以冰冷的时间状语开篇,消解戏剧性,凸显暴力事件的日常性与荒诞感,暗示创伤记忆的不可控性。
“我宁愿被父亲杀死,也不愿成为他暴力的同谋。”
(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意义:展现未成年人在暴力中的伦理困境,批判家庭暴力对受害者心理的异化。
“羞耻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如何讲述它。”
(书中反思)
意义:直指语言对创伤的建构作用,揭露社会规训如何迫使受害者沉默或篡改记忆。
“父亲从未承认过那天的疯狂,就像他从未承认自己的贫穷。”
意义:阶级羞耻与家庭暴力的共谋,揭示底层男性通过暴力维护脆弱的“男性气概”。
“写作是一场解剖,刀刃对准的不仅是记忆,还有我自己。”
(埃尔诺创作手记)
意义:呼应全书“自传体小说”的实验性,强调文学对创伤的疗愈与暴露双重性。
家庭暴力的瞬间
描写:
“我看见他站起来,一把揪住我的母亲,一边推着她朝咖啡厅走,一边吼叫着,声音嘶哑,令人毛骨悚然。”
意义:
这段文字直接呈现了家庭暴力的残酷瞬间,奠定了全书的创伤基调。埃尔诺通过感官细节(声音、动作)强化了事件对她心理的长久冲击,揭示了暴力对个体与家庭的毁灭性影响。
社会阶层的自卑
描写:
“母亲穿沾着污点的睡衣被老师和同学看见,让她无地自容。”
意义:
睡衣作为阶级符号,象征底层家庭与上层社会的文化冲突。埃尔诺的自卑感源于出身差异,体现了社会区隔对个体的异化。这种心理创伤反映了战后法国社会流动中的阶层裂痕。
沉默的共谋
描写:
“这件事在家庭中从未被提及,成为集体沉默的秘密。”
意义:
家庭对暴力的集体否认比暴力本身更具伤害性。沉默成为共谋,剥夺了埃尔诺倾诉创伤的权利,暗示了社会压抑机制对个体的控制。
写作的救赎
描写:
“我通过写作来探索内心世界,理解父母的矛盾。”
意义:
写作成为埃尔诺对抗耻辱的武器,是她重构自我叙事的努力。碎片化语言风格打破传统叙事等级,象征对阶层固化的反抗,体现了文学作为社会批判工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