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与虚无》书籍简介
《享乐与虚无》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晚年力作,由季广茂翻译,文汇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作为齐泽克“享乐现象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精神分析、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为工具,剖析当代社会“越享乐越虚无”的悖论现象,揭示商业社会如何通过制造虚假欲望操控人类,导致人们在无尽满足中陷入更深的精神困境。
核心主题与内容
欲望的本质与虚无困境:
齐泽克从精神分析视角指出,欲望的本质是“缺失”——无论获得多少,人总想得到更多,而能完全符合渴望的外在对象根本不存在。这种“欲而不得”的悖论,导致人们陷入“越满足越空虚”的循环:刷短视频的“爽”会随停止瞬间反扑,性解放的快感会被新的欲望取代,最终陷入虚无。
资本对欲望的操控:
现代资本将“自由选择”包装成“虚假渴望”的工具,通过消费主义、社交媒体、广告等手段,预设人类的欲望路径。例如,传统父亲要求“看望奶奶”是明确的命令,而后现代父亲用“自由选择”的话术(“你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去,但必须喜欢”),反而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控制感受的同时,将欲望异化为“必须满足的任务”。
文化与政治中的异化:
齐泽克通过文化符号(如《索拉里斯星》《小丑》《使女的故事》《鱿鱼游戏》)与政治现象(如特朗普的“粗俗认同”、互联网公地私有化),揭示人类如何沦为“大他者”(社会规范/资本)的享乐工具。例如,《使女的故事》表面批判资本主义与厌女,实则隐晦呈现“虐女享乐”与资本获利的逻辑;特朗普越是粗俗撒谎,人们越认同他,反映了权威自我解构下的“虚假自由”。
生存姿态与出路:
面对“末日般的虚无感”,齐泽克提出“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的生存哲学——不沉溺于虚假幸福,也不彻底绝望,以“激烈而冷漠的求生精神”在矛盾中坚持。他进一步给出两条破局路径:
保持匮乏感:停止无休止的欲望满足,接纳“模板自我”的断裂部分(如创伤、偶然),寻找内心真实渴望;
沉浸于“甘愿被奴役”的事物:找到让你不计得失、甘愿受苦的领域(如科学真理、艺术创作),在其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由。
从灾难到天启……又从天启回到灾难——出人意料的快感——2+a——“祝你好运,黑格尔先生!”
1、裂缝在那里?马克思、资本主义和生态学
新保守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黑格尔——现实生活与无实体的主体性——生态无产者与赋值的极限——没有科学,就没有资本主义,也就没有出路——抽象劳动是普遍的吗?——是工人们还是工人?——虚构与现实/虚构中的现实——资本主义疯癫蕴含的解放潜力——具有异化特征的生态学——共产主义的最后出口
2、非两极性差异?精神分析、政治和哲学
对批判的批判——“它们全都更加糟糕!”——对拉康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分析师(恶毒)的政治中立——历史化之局限性——性化表达式——真理的变幻莫测——跨性别者与顺性别者——两性差异并非二元性的——从狭义酷儿论到广义酷儿论——为什么说没有背叛就没有真爱——透过刘别谦的镜子……
3、剩余享受,或,为什么我们享受压迫
维京人、索拉里斯、卡特拉:大他者及其盛衰——超我诞生于律令的破损——从权威到放纵……再从放纵回到权威——没有不可能性就没有自由——压抑、压迫和抑郁——所以剩余享受是什么?——享受异化——作为黑色电影人物的马丁·路德——渴望没有母亲
终曲:作为一个政治范畴的主体性匮乏
哲学的两次终结——人类是一场灾难——“我们必须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从向死而生到长生不死——革命性的自我匮乏——……与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对抗——“不被迷惑则必犯大错”——待宰的羔羊——时代错乱的两副面孔——破坏性的虚无主义——消隐中介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