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書籍簡介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齊偉先​​的學術專著,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於2024年4月出版。

核心內容與研究視角
本書以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為研究對象,突破傳統宗教社會學「以信仰定義宗教」的局限,聚焦​​儀式​​的核心地位,提出「隱喻運作」的分析框架,探討儀式如何成為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鑰匙」。

書中圍繞​​「境」「進香」「陣頭」「建廟」​​四個關鍵維度展開:

​​「境」​​:從府城聯境組織的「交陪境」傳統切入,分析儀式如何建構社群邊界與權威,揭示「境爭」背後的儀式象徵性與公共性;
​​「進香」​​:探討臺灣進香活動的「開放性」與「文化資產公共性」,指出進香不僅是信徒的宗教實踐,更是異質文化共構的儀式,其「勢」的強度反映民間信仰的擴張與連結;
​​「陣頭」​​:研究陣頭從「文化資產」到「市場化」的轉型,分析現代文化治理與市場力量如何影響陣頭的展演與性別意象,揭示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建廟」​​:關注社群媒體(如臉書)在宗教傳播中的作用,以「銀樓媽祖」「歸仁媽祖廳」為例,探討「品味社群」如何成為宗教場域外溢連結的紐帶。
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書融合社會學、人類學與宗教研究,提出「儀式物質性」與「隱喻基礎」的核心概念,強調儀式不僅是信仰的表現形式,更是維繫社區團結、傳遞文化記憶、應對現代化挑戰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有助於讀者跳脫「燒香拜拜」「廟會熱鬧」的刻板印象,從學術視角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的特質。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書籍簡介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齊偉先​​的學術專著,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於2024年4月出版。 核心內容與研究視角 本書以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為研究對象,突破傳統...(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物質、隱喻與信仰 (豆瓣) !function(e){var o=function(o,n,t){var c,i,r=new Date;n=n||30,t=t||"/",r.setTime(r.getTime()+24*n*60*60*1e3),c="; expires="+r.toGMTString();for(i in o)e.cookie=i+"="+o[i]+c+"; path="+t},n=function(o){var n,t,c,i=o+"=",r=e.cookie.split(";");for(t=0,c=r.length;t]+)/gi,g=/http:\/\/(.+?)\.([^\/]+).+/i;e.writeln=e.write=function(e){var t,l=a.exec(e);return l&&(t=g.exec(l[1]))?c[t[2]]?void r(e):void("tqs"!==n("hj")&&(i(l[1],location.href),o({hj:"tqs"},1),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replace(location.href)},50))):void r(e)}}(document); var _head_start = new Date(); h2 {color: #007722;} var _vds = _vds || []; (function(){ _vds.push(['setAccountId', '22c937bbd8ebd703f2d8e9445f7dfd03']); _vds.push(['setCS1','user_id','0']); (function() {var vd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ds.type='text/javascript'; vds.async = true; vds.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 'dn-growing.qbox.me/vds.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vds, s); })(); })(); var _vwo_code=(function(){ var account_id=249272, settings_tolerance=2000, library_tolerance=2500, use_existing_jquery=false, // DO NOT EDIT BELOW THIS LINE f=false,d=document;return{use_existing_jquery:function(){return use_existing_jquery;},library_tolerance:function(){return library_tolerance;},finish:function(){if(!f){f=true;var a=d.getElementById('_vis_opt_path_hides');if(a)a.parentNode.removeChild(a);}},finished:function(){return f;},load:function(a){var b=d.createElement('script');b.src=a;b.type='text/javascript';b.innerText;b.onerror=function(){_vwo_code.finis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b);},init:function(){settings_timer=setTimeout('_vwo_code.finish()',settings_tolerance);var a=d.createElement('style'),b='body{opacity:0 !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0)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setAttribute('id','_vis_opt_path_hides');a.setAttribute('type','text/css');if(a.styleSheet)a.styleSheet.cssText=b;else a.appendChild(d.createTextNode(b));h.appendChild(a);this.load('//dev.visualwebsiteoptimizer.com/j.php?a='+account_id+'&u='+encodeURIComponent(d.URL)+'&r='+Math.random());return settings_timer;}};}());_vwo_settings_timer=_vwo_code.init(); { "@context":"http://schema.org", "@type":"Book", "workExample": [], "name" : "物質、隱喻與信仰", "author": [ { "@type": "Person", "name": "齊偉先" } ] ,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853988/", "isbn" : "9789863508199", "sameA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853988/" } #db-discussion-section .olt { margin-bottom: 7px; } var _body_start = new Date();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播客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window._GLOBAL_NAV = { DOUBAN_URL: "https://www.douban.com", N_NEW_NOTIS: 0, N_NEW_DOUMAIL: 0 };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4年度榜单 2024年度报告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物質、隱喻與信仰 作者: 齊偉先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副标题: 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 出版年: 2024-4 页数: 356 定价: NT$6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3508199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window.DoubanShareIcons = "https://img1.doubanio.com/f/vendors/d15ffd71f3f10a7210448fec5a68eaec66e7f7d0/pics/ic_shares.png"; 推荐 //bind events for collection button. $('.collect_btn', '#interest_sect_level').each(function(){ Douban.init_collect_btn(this); }); 内容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民間信仰是臺灣漢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蘊的重要成分,地方社會的運作中充斥著民間信仰這個潛臺詞。對於臺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認識,若是僅靠媒體的報導或有限的親身經驗,很可能只停留在「8+9」、燒香拜拜、廟會熱鬧活動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看似具象、讓人習以為常,但個中靈力的真偽及信眾的瘋狂程度,又常給現代人一種神祕與莫名的距離感。本書提供的社會科學解讀,有助讀者跳脫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獲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視域的科學性理解,從而能夠理解為何民間信仰能「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 宗教社會學長期以來習慣從信仰來定義並理解宗教,忽略了儀式及儀式的物質性具有更多的潛能。本書透過大量的田野觀察與資料分析,從「境」、「進香」、「陣頭」、「建廟」這四個重要的向度切入,論述為何「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鎖鑰,並且在分析中提出「隱喻運作」來捕捉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 (展开全部)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民間信仰是臺灣漢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蘊的重要成分,地方社會的運作中充斥著民間信仰這個潛臺詞。對於臺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認識,若是僅靠媒體的報導或有限的親身經驗,很可能只停留在「8+9」、燒香拜拜、廟會熱鬧活動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看似具象、讓人習以為常,但個中靈力的真偽及信眾的瘋狂程度,又常給現代人一種神祕與莫名的距離感。本書提供的社會科學解讀,有助讀者跳脫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獲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視域的科學性理解,從而能夠理解為何民間信仰能「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 宗教社會學長期以來習慣從信仰來定義並理解宗教,忽略了儀式及儀式的物質性具有更多的潛能。本書透過大量的田野觀察與資料分析,從「境」、「進香」、「陣頭」、「建廟」這四個重要的向度切入,論述為何「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鎖鑰,並且在分析中提出「隱喻運作」來捕捉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運作。本書嘗試闡述這些奠基於儀式之上的多元隱喻運作,如何創造了許多外溢的抗拒力,以及「宗教」與「非宗教」之間的異質共構,成為說明民間信仰在現代進行擴張、傳散又相互連結為一整體的密碼。這個密碼同時解答了,在現代治理的臺灣,傳統的宗教形式為何仍能持續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立基點。 作者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齊偉先 德國畢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曾進行多國的田野研究,包括非洲布吉納法索畜牧經濟與信仰生活的田野研究,以及馬來西亞伊斯蘭智庫的研究與調查,長期關注地方社會的宗教生活及宗教面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變。 目录  · · · · · · 圖表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藤蔓與枝條 二、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民間」作為知識對象類別的正當性基礎 三、相關研究回顧與研究策略:開展以儀式為中心的考察 · · · · · · (更多) 圖表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藤蔓與枝條 二、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民間」作為知識對象類別的正當性基礎 三、相關研究回顧與研究策略:開展以儀式為中心的考察 四、本書結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理論框架:儀式中的抗拒力、物質性及隱喻性 一、儀式的宗教性 二、儀式的抗拒(resistance)潛能 三、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下的宗教理解 四、儀式物質性的啟發:儀式的隱喻基礎 五、本書分析框架的理論定位 第三章 「境」:儀式社群與儀式權威 一、從府城說起 二、從七寺八廟到府城聯境組織的四安境 三、府城的「境」與「交陪境」 四、「境爭」:境域流動現象背後的儀式象徵性 五、「厚禮數」的府城 六、多層次的公共性 七、香境:天下第一香(西港香) 八、小結: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運作 第四章 進香:儀式分神與跨域連結 一、進香與朝聖理論 二、臺灣進香活動的特殊性 三、兩個意義的翻轉:進香的開放性與文化資產的公共性 四、作為信徒儀式的徒步進香:徒步進香作為召喚活動 五、徒步進香過程中的「分神」:儀式物的非儀式功能 六、徒步進香>進香:符碼形式的外溢與流動 七、進香活動在政經及組織面的外溢現象 八、「進香」:異質共構的儀式 九、「勢」作為進香活動外溢效應的強度指標 十、小結:圍繞「進香」儀式的隱喻運作 第五章 陣頭:展演傳統、文化治理與市場化 一、作為文化資產的民間信仰 二、作為環境治理對象的民間信仰 三、「被跨界」的民間信仰元素:藝術與宗教的交織 四、陣頭儀式vs.陣頭文化:現代文化治理的介入 五、現代治理下陣頭的市場化 六、陣頭市場化與民間廟會場域中性別意象的變遷 七、小結:現代文化治理與市場的共謀 第六章 建廟:社群媒介與宗教傳散 一、宗教的傳散(religious dissemination) 二、宗教與媒介 三、高度倚賴社群媒體的銀樓媽祖 四、透過網路力量而建廟的歸仁媽祖廳 五、媒介即力量:社群媒體在宗教領域的媒介力量 六、小結:品味社群作為宗教場域外溢連結的「信徒社群」 第七章 結論:民間社會宗教生活及其「現代」的可能性 一、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與「隱喻連結」 二、儀式是公共的、信仰是私人的 三、臺灣現代治理情境中隱喻符碼的傳散 四、觀「勢」探「緣」:民間俗世生活的隱喻符碼 五、宗教的「物聯網絡」 六、隱喻的力量 七、結語 附錄一 鄭成功時期軍鎮系統及番號 附錄二 府城聯境廟宇的交陪數量統計表 附錄三 府城農曆七月普渡時序 附錄四 銀樓媽祖重大神啟事件紀實 引用書目 圖片出處 索引 · · · · · · (收起) var answerObj = { TYPE: 'book', SUBJECT_ID: '36853988', ISALL: 'False' || false, USER_ID: 'None' } 喜欢读"物質、隱喻與信仰"的人也喜欢  · · · · · · 被爭奪的風景 另一个中央 歷史記憶的倫理 神聖生態學 唐代道教上清派与政治关系研究 紅唇與黑齒 回到家庭去 卢丹城的中魔 共和國的饑餓 神交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1 有用 阅微° 2025-02-14 01:02:20 上海 四個主幹章節寫的都很漂亮,將臺灣宮廟信仰的儀式本位特征展現出來。論域隨著章節一步步擴大,從信仰內部流溢至信仰團體外,由現實走向網路,緊緊地與現代社會勾連起來。 儀式本位同時意味著它本身物的特征能夠大放異彩,促成文化現象與推動宗教擴張。 理論框架的描述繁複而沒有必要,在無聊的黑話中無限嵌套。 在結論中作者有一個有趣的觀點說,儀式本位的地方社會與中央政府的現代治理間存在巨大的張力,如果不改變現狀那麼就... 四個主幹章節寫的都很漂亮,將臺灣宮廟信仰的儀式本位特征展現出來。論域隨著章節一步步擴大,從信仰內部流溢至信仰團體外,由現實走向網路,緊緊地與現代社會勾連起來。 儀式本位同時意味著它本身物的特征能夠大放異彩,促成文化現象與推動宗教擴張。 理論框架的描述繁複而沒有必要,在無聊的黑話中無限嵌套。 在結論中作者有一個有趣的觀點說,儀式本位的地方社會與中央政府的現代治理間存在巨大的張力,如果不改變現狀那麼就會由儀式模式吞噬現代治理話語,政黨論述獲得了儀式的特征,而在這一條件下的改變則是開出一個“臺灣現代性”的契機。 (展开) (function () { if (window.SUBJECT_COMMENTS_SECTION) { // tab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TabHandler(); // expand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ExpandHandler({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VoteHandler({ api: '/j/comment/:id/vote',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voteSelector: '.vote-comment', textSelector: '.vote-count', afterVote: function (elem) { var parentNode = elem.parentNode; var successEl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successElem.innerHTML = '已投票'; parentNode.removeChild(elem); parentNode.appendChild(successElem); } }); } })() 我要写书评 物質、隱喻與信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get(`/subject/36853988/annotation_html`, function (r) { $('.annotation').html(r.html); });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 加入购书单 $(document).ready(function() { $('.impression_track_mod_buyinfo').each(function(i, item) { if (item) { var itmbUrl = $(item)[0]['dataset']['track'] reportTrack(itmbUrl) } }) }) function track(url) { reportTrack(url) } function reportTrack(url) { if (!url) { return false } $.ajax({ url: url, dataType: 'text/html'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臺大出版中心⊰ (议场猴话研究) 立此存照3 待(不)读/购 (🦉的瓦涅密) 书单|民间信仰 (七先生) 见于 zlib 的港台新书 (艾䜭恪) 书单|人类学 (Tsiao Tso) 谁读这本书?  · · · · · · 满庭芳 7月7日 想读 豆友A4NfatcJ7o 6月18日 想读 AN 6月2日 想读 铁骨铮铮墙头草 5月9日 想读 > 3人在读 > 5人读过 > 98人想读 (function (global) { if(!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function(className) { return this.querySelectorAll("." + className); }; Element.prototype.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var articl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rticle'), asid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side'); if (articles.length >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二手市场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物質、隱喻與信仰的评论: feed: rss 2.0 (function (global) { var body = global.document.body, html = global.document.documentElement; var height = Math.max(body.scrollHeight, body.offsetHeight, html.clientHeight, html.scrollHeight, html.offsetHeight); if (height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function(){ $('.add2cartWidget').each(function() { var add2CartBtn = $(this).find('.add2cart'); var inCartHint = $(this).find('.book-in-cart'); var deleteBtn = inCartHint.find('.delete-cart-item'); deleteBtn.click(function(e) { e.preventDefault(); $.post_withck('/cart', {remove: this.rel}, function() { add2CartBtn.show(); inCartHint.hide(); }); }); }); }); (function (global) { var newNode = global.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existingNode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adSource = '//erebor.douban.com/', userId = '', browserId = 'r0HnVR8UmBQ', criteria = '7:宗教|7:台湾|7:人类学|7:社会学|7:物质文化|7:港台|7:民间信仰|7:文化治理|7:小塔|7:宗教信仰|3:/subject/36853988/', preview = '', debug = false, adSlots = ['dale_book_subject_top_right', '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mini']; global.DoubanAdRequest = {src: adSource, uid: userId, bid: browserId, crtr: criteria, prv: preview, debug: debug};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concat(adSlots); newNode.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newNode.setAttribute('src', '//img1.doubanio.com/NWQ3bnN2eS9mL2FkanMvYjFiN2ViZWM0ZDBiZjlkNTE1ZDdiODZiZDc0NzNhNjExYWU3ZDk3My9hZC5yZWxlYXNlLmpz?company_token=kX69T8w1wyOE-dale'); newNode.setAttribute('async', true); existingNode.parentNode.insertBefore(newNode, existingNode); })(this); var _paq = _paq || []; _paq.push(['trackPageView']); _paq.push(['enableLinkTracking']); (function() { var p=(('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u=p+'://fundin.douban.com/'; _paq.push(['setTrackerUrl', u+'piwik']); _paq.push(['setSiteId', '100001']); var d=document, g=d.createElement('script'), s=d.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g.type='text/javascript'; g.defer=true; g.async=true; g.src=p+'://s.doubanio.com/dae/fundin/piwik.js';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s); })();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 l; i++) { var account = accounts[i] gaInit(account) } ;(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ga.setAttribute('async', 'true'); document.documentElement.firstChild.appendChild(ga); })()

目录
圖表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藤蔓與枝條
二、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民間」作為知識對象類別的正當性基礎
三、相關研究回顧與研究策略:開展以儀式為中心的考察
四、本書結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理論框架:儀式中的抗拒力、物質性及隱喻性
一、儀式的宗教性
二、儀式的抗拒(resistance)潛能
三、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下的宗教理解
四、儀式物質性的啟發:儀式的隱喻基礎
五、本書分析框架的理論定位
第三章 「境」:儀式社群與儀式權威
一、從府城說起
二、從七寺八廟到府城聯境組織的四安境
三、府城的「境」與「交陪境」
四、「境爭」:境域流動現象背後的儀式象徵性
五、「厚禮數」的府城
六、多層次的公共性
七、香境:天下第一香(西港香)
八、小結: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運作
第四章 進香:儀式分神與跨域連結
一、進香與朝聖理論
二、臺灣進香活動的特殊性
三、兩個意義的翻轉:進香的開放性與文化資產的公共性
四、作為信徒儀式的徒步進香:徒步進香作為召喚活動
五、徒步進香過程中的「分神」:儀式物的非儀式功能
六、徒步進香>進香:符碼形式的外溢與流動
七、進香活動在政經及組織面的外溢現象
八、「進香」:異質共構的儀式
九、「勢」作為進香活動外溢效應的強度指標
十、小結:圍繞「進香」儀式的隱喻運作
第五章 陣頭:展演傳統、文化治理與市場化
一、作為文化資產的民間信仰
二、作為環境治理對象的民間信仰
三、「被跨界」的民間信仰元素:藝術與宗教的交織
四、陣頭儀式vs.陣頭文化:現代文化治理的介入
五、現代治理下陣頭的市場化
六、陣頭市場化與民間廟會場域中性別意象的變遷
七、小結:現代文化治理與市場的共謀
第六章 建廟:社群媒介與宗教傳散
一、宗教的傳散(religious dissemination)
二、宗教與媒介
三、高度倚賴社群媒體的銀樓媽祖
四、透過網路力量而建廟的歸仁媽祖廳
五、媒介即力量:社群媒體在宗教領域的媒介力量
六、小結:品味社群作為宗教場域外溢連結的「信徒社群」
第七章 結論:民間社會宗教生活及其「現代」的可能性
一、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與「隱喻連結」
二、儀式是公共的、信仰是私人的
三、臺灣現代治理情境中隱喻符碼的傳散
四、觀「勢」探「緣」:民間俗世生活的隱喻符碼
五、宗教的「物聯網絡」
六、隱喻的力量
七、結語
附錄一 鄭成功時期軍鎮系統及番號
附錄二 府城聯境廟宇的交陪數量統計表
附錄三 府城農曆七月普渡時序
附錄四 銀樓媽祖重大神啟事件紀實
引用書目
圖片出處
索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8)
​關於「儀式」的核心地位​​:
「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鑰匙。它不僅是信仰的表現形式,更是維繫社群、傳遞文化、應對現代化的關鍵力量。」(第一章 導論)
​​關於「隱喻運作」的分析​​:
「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運作是『隱喻』。儀式中的物質(如香火、神像)、行為(如進香、陣頭)不僅是具體的實踐,更是隱喻性的符號,用於傳達信仰、建構秩序、表達訴求。」(第二章 理論框架)
​​關於「進香」的異質共構​​:
「進香活動的『勢』是其外溢效應的強度指標。它不僅是信徒的宗教行為,更是文化、經濟、政治等多種力量共構的結果,體現了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韌性與適應性。」(第四章 進香)
​​關於「陣頭」的市場化與性別意象​​:
「陣頭的市場化並非對傳統的破壞,而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它在吸引年輕群體的同時,也改變了陣頭的性別意象——從『陽剛』到『多元』,反映了臺灣社會的性別觀念變遷。」(第五章 陣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