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是马拉拉》书籍简介
《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的自传,由马拉拉与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Christina Lamb)合著,2014年10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
核心内容
本书以马拉拉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从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成长为“女性教育权捍卫者”的传奇历程:
童年与成长:马拉拉出生于开明的教育工作者家庭,父亲齐亚丁为男女学生开设私立学校,鼓励她追求知识;童年时期的她天真烂漫,热爱阅读与写作,梦想成为医生。
塔利班的威胁:2009年起,塔利班控制斯瓦特地区,禁止女性接受教育,摧毁女子学校,威胁马拉拉及其家人。马拉拉并未沉默,11岁时便为BBC撰写博客,记录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女童教育问题。
抗争与遇袭:2012年10月9日,15岁的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塔利班枪手袭击,头部中枪,生命垂危。经英国医院抢救,她奇迹生还,康复后更坚定地继续抗争。
国际影响:遇袭事件引发全球关注,马拉拉成为“女性教育权”的象征,先后获得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国际儿童和平奖等荣誉,并于2014年与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
作品价值
《我是马拉拉》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勇气与希望”的励志传奇。马拉拉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她在极端环境下的抗争经历,传递了“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力量”“勇气能战胜恐惧”等核心信念,激励了全球无数人为儿童权益与教育公平而努力。
《我是马拉拉》书籍简介 《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的自传,由马拉拉与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Christina Lamb)合著,2014年10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拉拉的名字来自取自迈万德的马拉莱,阿富汗伟大的抗击英国侵略的女英雄,是普什图人的圣女贞德。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岁时以“古尔·玛凯”为笔名在BBC乌尔都语频道撰写博客,讲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组织控制下的地区学习、生活的情况。她成为当地争取女童受教育权运动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塔利班的死亡威胁,但她依然坚持发声。
2012年,15岁的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时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中弹,生命垂危。她被送往英国,经过治疗奇迹般地生还。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她在遭枪击后首次公开露面,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她说“极端主义者害怕书与笔。他们害怕教育的力量。他们害怕女性。他们害怕女性声音的力量。”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马拉拉日”。
2014年10月10日,年仅17岁的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以表彰她在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利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马拉拉获得巴基斯坦首个国家青年和平奖,被图图大主教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时代》杂志数次评选她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如今,马拉拉仍在通过马拉拉基金会倡导教育普及,致力于推动女孩平等接受教育。她的故事激励了全球无数为改变现状而奋斗的人。
目录
2015年6月,英格兰,伯明翰
序幕那一天,我的世界不复从前
第一部塔利班到来之前
1 女儿诞生
2 我的父亲“猎鹰”
3 成长在校园
4 我们的村庄
5 我为什么不戴耳环,普什图人为什么从不道谢
6 垃圾山的孩子们
7 想让学校关张的穆夫提
8 强震之秋
第二部死亡之谷
9 电台毛拉
10 太妃糖、网球和斯瓦特的佛像
11 聪明的班级
12 血色广场
13 古尔·玛凯的日记
14 异样的和平
15 离开河谷
第三部三个女孩,三颗子弹
16 悲伤之谷
17 为长高祈祷
18 女人与海
19 秘密的塔利班化
20 谁是马拉拉?
第四部生死之间
21 “真主啊,我把她托付给你”
22 通向未知的旅程
第五部第二次生命
23 “伯明翰,头部中枪的女孩收”
24 “他们夺走了她的笑容”
后记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本书,一支笔……
特殊用语表
巴基斯坦及斯瓦特大事年表
致谢
关于马拉拉基金会
马拉拉与本书编辑朱迪·克莱恩的对谈
供大家探讨的问题与议题
(展开全部)序幕那一天,我的世界不复从前
第一部塔利班到来之前
1 女儿诞生
2 我的父亲“猎鹰”
3 成长在校园
4 我们的村庄
5 我为什么不戴耳环,普什图人为什么从不道谢
6 垃圾山的孩子们
7 想让学校关张的穆夫提
8 强震之秋
第二部死亡之谷
9 电台毛拉
10 太妃糖、网球和斯瓦特的佛像
11 聪明的班级
12 血色广场
13 古尔·玛凯的日记
14 异样的和平
15 离开河谷
第三部三个女孩,三颗子弹
16 悲伤之谷
17 为长高祈祷
18 女人与海
19 秘密的塔利班化
20 谁是马拉拉?
第四部生死之间
21 “真主啊,我把她托付给你”
22 通向未知的旅程
第五部第二次生命
23 “伯明翰,头部中枪的女孩收”
24 “他们夺走了她的笑容”
后记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本书,一支笔……
特殊用语表
巴基斯坦及斯瓦特大事年表
致谢
关于马拉拉基金会
马拉拉与本书编辑朱迪·克莱恩的对谈
供大家探讨的问题与议题
经典金句(17)
纠错 补充反馈
《我是马拉拉》金典台词(精选自书中与人物经历相关的经典语句)
马拉拉的话语以“平实、深刻、充满力量”著称,以下是其思想的核心表达:
1. 关于教育的力量
“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
解读:马拉拉用这句话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它不需要昂贵的资源,只需要一颗渴望知识的心与一本传递智慧的书。她认为,教育是打破贫困、性别歧视的“最有力武器”。
2. 关于勇气的定义
“恐惧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最后,真是恐惧使得人们开始抵抗塔利班。恐惧让人们变得残忍。塔利班毁灭了普什图人的信念,以及伊斯兰教义的价值。”()
解读:马拉拉并未否认恐惧的存在,而是将其转化为“抵抗的动力”。她认为,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仍选择为正义发声”。
3. 关于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相信有些事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那即便我们死了,我们发出的声音只会更强大。我们不能放弃!”()
解读:马拉拉将“争取女童教育”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即使遭遇生命威胁,只要坚持信念,就能让“声音”传递得更远。
4. 关于家庭的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父亲没有剪断我的翅膀,让我能够飞翔;感谢我的母亲,她教会我耐心与说真话——这是伊斯兰教的真谛。”()
解读:马拉拉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她的父亲齐亚丁(一位教育工作者)从小鼓励她“追求知识”,母亲则教会她“善良与诚实”,这些品质成为她抗争的“精神支柱”。
5. 关于和平的愿景
“我想要和平,但我与弟弟们仍在‘战斗’——为了让他们明白,和平不是‘没有战争’,而是‘相互尊重’。”()
解读:马拉拉的“和平”不仅是“停止暴力”,更是“理解与包容”。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巴基斯坦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