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的哲学探索》书籍简介
《我的哲学探索》是当代著名学者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的哲学集成之作,2025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9787521772425,定价98元,精装)。该书横跨作者半个世纪的哲学思考,融合科学史、系统论与人文关怀,旨在回应现代世界的精神困境​(如真实性丧失、工具理性膨胀、人工智能冲击),重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体系。

核心主题与内容
​哲学的现代命运​:
书中开篇即探讨“哲学及其现代命运”,反思传统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当科学理性主导世界,哲学如何避免沦为“思辨游戏”或“后现代对立狂欢”?作者强调,哲学的核心使命是捍卫人之为人的意义​:通过梳理自现代化起源以来的哲学命题(如客观性、自由意志、意识起源),结合20世纪科学革命(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回答“在客观世界不存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这一根本问题

​系统哲学的三支柱​:
作者将毕生探索凝练为三个核心命题,构成“系统哲学”的框架:
​人的哲学(论“客观性”)​​:以“理性在困境中”为起点,通过贝尔不等式验证、量子力学黑箱解释等科学案例,探讨“客观性”的边界——客观存在是否需要“观察者”?科学理性如何与人的主观性共存?书中提出“结构稳定性”概念,解释人类为何能感知“清醒的直观世界”(如大脑的神经网络如何维持内稳态)

​发展的哲学(论“矛盾”与“不确定性”)​​:针对传统辩证法的“矛盾”概念,作者用“不确定性”(如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重新定义“发展”——发展不是“矛盾的解决”,而是“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与重建”。书中结合数学(集合论悖论)、物理学(无限与量子力学)、生物学(生长机制)案例,提出“整体演化理论”,强调发展的“超目的与超因果”特征

​整体的哲学(我们的方法论)​​:以“组织”为核心概念,提出“功能耦合系统”(如生命、社会、大脑)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组织系统的稳定性源于“功能与结构的相互依赖”,而“老化过程”(如仪器老化、生物衰老)是“无组织力量”(熵增加、功能异化)积累的结果。书中通过“维生结构与突变理论”“形态发生机制”等,探讨“组织演化的新综合”

​意识与人工智能​:
作为全书的“前沿议题”,第三部分“走向真实性哲学”聚焦“意识是什么?”,结合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研究,提出“意识的心脑模型”。作者反驳“人工智能可能有意识”的观点,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主体的三个维度”(自由意志、自我意识、注意力)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源于“社会真实与个体真实的耦合”(如人类通过语言、文化构建意义)。书中还收录“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话”别册(与林峰、余晨、刘青峰合作),解答“人工智能是否会涌现意识?”“科学以人为中心意味着什么?”等热点问题

《我的哲学探索》书籍简介 《我的哲学探索》是当代著名学者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的哲学集成之作,2025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ISBN:9787521772425,定价98元,精装)。该书横跨作者半个世纪的哲学思考,融合科学史、系统论与人文关怀,旨...(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系统的哲学》《历史的巨镜》《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消失的真实》《真实与虚拟》。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观念史研究》《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目录
写给新一代的读者 VII
导 论 哲学及其现代命运 001
第一部分 | 系统的哲学
2019 年版序言 065
2005 年版序言 068
1988 年版序言:20 年的追求—我和哲学 070
第一篇| 人的哲学—论“客观性”
引 言 哲学家的内心独白 133
第一章 理性在困境中…… 137
第一节 影子般的客体 137
第二节 哲学争论的实验判决:关于贝尔不等式的验证 140
第三节 存在真是被感知吗?—对一个实验的描述 144
第四节 科学理性的金字塔 149
第二章 建构主义的尝试 157
第一节 第 18 头骆驼 157
第二节 无差异编码和纠错能力 161
第三节 神经网络的封闭性 166
第四节 内稳态和符号主义 174
第五节 客观存在等于本征态吗? 182
第六节 量子力学的黑箱解释 192
第七节 鱼龙混杂的哲学遗产 201
第三章 客观性和公共性 205
第一节 对经验可靠性标准的重新考察 205
第二节 寻找新的奠基石 213
第三节 同一性疑难和结构稳定性 218
第四节 人体的结构稳定性:为什么有清醒的直观世界? 225
第五节 结构稳定性的扩张:科学以人为中心 230
第六节 构造性自然观和科学解释的结构 239
第七节 我们仍在笼中谈哲学 244
第四章 近于上帝的观察者 248
第一节 “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 248
第二节 什么是观察者? 256
第三节 自然规律与仪器同构定律 263
第四节 理性的飞跃:从观察者到思想者 272
第五节 回到唯物主义:整体演化论 278
结束语 展望人的哲学 284
第二篇 | 发展的哲学—论“矛盾”和“不确定性”
第一章 从“无矛盾原理”的争论谈起 293
第二章“矛盾”概念的精确化:悖论对逻辑的破坏 298
第三章 科学理论纠错机制和集合论悖论的启示 303
第四章 不确定性和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 310
第五章 无限、量子力学和信息论 315
第六章 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322
第七章 整体演化理论 331
第二篇| 整体的哲学—我们的方法论
引 言 理性哲学的理想 345
第一章 历史的导言:整体方法的兴起 353
第一节 整体之谜 353
第二节 内稳态的发现 356
第三节 从维纳到艾什比:调节行为的起源 359
第四节 目的性、大脑和学习机制 365
第五节 生命:介于随机性和因果性之间? 376
第二章 什么是组织? 385
第一节 黑箱和整体中的部分 385
第二节 组织:功能耦合系统 393
第三节 结构主义三要素 404
第三章 稳定性、存在和价值 414
第一节 组织系统的稳定性 414
第二节 自耦合分析 419
第三节 维持生存的功能和结构 428
第四节 存在的逻辑 438
第五节 吸引子、组织起源和价值 443
第六节 小结:活的组织 453
第四章 生长的机制 457
第一节 从蝴蝶花纹和圆锥曲线的关系讲起 457
第二节 内稳态对生长的意义 464
第三节 货币的起源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469
第四节 生长作为层次展开:超目的与超因果 478
第五章 组织的结构、容量和形状 489
第一节 组织的层次和结构稳定性 489
第二节 结构对容量的限制:为什么生长有极限? 495
第三节 维生结构与突变理论 504
第四节 形态发生机制 513
第六章 老化过程和功能异化 523
第一节 从仪器老化原理讲起 523
第二节 浴盆曲线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527
第三节 衰老理论种种 532
第四节 功能异化与结构畸变 540
第五节 模拟演化 551
第六节 无组织力量和熵增加的异同 556
结束语 组织演化:我们面临新的综合 568
1988 年版后记 573
第二部分| 走向真实性哲学
第三篇| 意识是什么?
第一章 大脑研究与人工智能 579
第二章 在真实性哲学的路灯下 583
第三章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意识 587
第四章 意识的拟受控实验(观察)研究 594
第五章 从大脑需要睡眠和做梦讲起 600
第六章 意识的心脑模型 610
第七章 主体的三个维度: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注意力 623
第八章 从“观看”到“看见”:意识的结构及其化约 633
第九章 意识起源于社会真实和个体真实 641
第十章 令人惊异的一致:意识起源和宇宙起源同构 648
附 录 金观涛、刘青峰著作年表 654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0)
1. ​关于“客观性与观察者”​​
“‘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它必须能够被某个观察者所感知。量子力学的黑箱解释告诉我们,粒子的状态并非独立于观察者,而是与测量仪器(观察者)的功能耦合在一起。”(第一篇“人的哲学—论‘客观性’”,探讨“影子般的客体”与“科学理性的金字塔”)
2. ​关于“发展的哲学”​​
“发展的本质不是‘矛盾的解决’,而是‘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当一个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被打破,它会通过‘无限’(如数学中的无穷集合)或‘量子力学’(如概率性)的方式,寻找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更高层次的组织’。”(第二篇“发展的哲学—论‘矛盾’和‘不确定性’”,结合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与哥白尼革命)
3. ​关于“整体的方法论”​​
“组织的稳定性源于‘功能与结构的相互依赖’。例如,生命系统的‘内稳态’(如体温调节)不是‘结构的固定’,而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当环境变化时,功能会调整结构,以维持生存。这种‘超因果’的演化,才是组织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二篇“整体的哲学—我们的方法论”,分析“维生结构与突变理论”)
4. ​关于“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意识,因为它缺乏‘主体的三个维度’——自由意志(选择的自主性)、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认知)、注意力(对信息的筛选)。意识的本质是‘社会真实与个体真实的耦合’,而这种耦合只能通过人类的‘语言’与‘文化’实现。”(第三篇“意识是什么?”,反驳“人工智能意识论”)
5. ​关于“哲学的意义”​​
“在这个理想主义不再流行的时代,哲学的意义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捍卫人之为人的意义’。当我们面对‘人将被机器取代’的恐惧时,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思想的自由’——即使客观世界不存在,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选择’与‘责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全书导论“哲学及其现代命运”,回应现代精神困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