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书籍简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英国学者瑞·蒙克(Ray Monk)撰写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权威传记,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推出含近百幅历史照片的插图版),属“启真·思想家”丛书系列,译者为王宇光。
核心内容概述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依托维特根斯坦的私人信件、手稿及友人回忆等第一手资料,系统呈现其1889—1951年的生平轨迹与思想演变,涵盖以下关键阶段:
早年与学术启蒙:出生于维也纳富商之家,少年时期受奥托·魏宁格哲学影响形成“天才责任观”;1908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航空工程,期间因对数学基础的兴趣阅读罗素与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后拜入罗素门下,成为其学生兼好友。
一战与哲学转向:1914年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入伍,在战场上完成《逻辑哲学论》初稿(1918年),标志其哲学“语言学转向”——提出“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需通过“逻辑分析”揭示其本质。
乡村教师与自我放逐:1920年,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遗产,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担任小学教师,践行其“哲学应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但因与家长理念冲突,1926年离开乡村,先后做过修道院园丁、建筑助手等。
晚年剑桥与哲学突破:1929年重返剑桥,1939年任三一学院研究员,期间完成《哲学研究》(1953年出版),提出“语言游戏说”,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而非“指称”。晚年因癌症卧床,仍坚持修改手稿,直至1951年去世。
学术价值与特色
史料扎实:作者历时5年查阅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未公开档案,采访维特根斯坦生前友人(如罗素、凯恩斯),确保传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视角独特:不仅记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成就,更还原其“矛盾性格”——既继承罗素的分析哲学传统,又颠覆传统认知框架;既追求“绝对真理”,又陷入“存在焦虑”。
可读性与学术性平衡:书中穿插大量维特根斯坦的私人日记、书信及轶事(如与罗素的“天才之争”、与图灵的学术交锋),将专业哲学概念转化为通俗语言,适合普通读者理解。
序
*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