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土广寸木》书籍简介​
​作者​:魏思孝(中国当代作家,山东淄博人,代表作《余事勿取》《王能好》等,2024年获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出版信息​: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装帧​:平装/精装,定价49-68元
​页数​:22万字,分上下两篇
​题材​:乡村现实主义、社会解剖、非虚构叙事
​核心内容​
​主题与结构​:
​书名隐喻​:“土广寸木”为“村庄”二字的拆解,象征对乡村物理形态与精神内核的双重解构

​双线叙事​:
​上篇“局部”​​:以“馒头”“酒”“人肉”“屎”等具体事物为章节,勾连村民生存细节与历史幽灵(如拆迁、工厂进驻)

​下篇“一年”​​:以“我”(作家卫华邦)与母亲老付的母子生活为主线,记录农事、婚丧、基层政治等日常,如“腊月杀猪”“清明上坟”等场景

​人物群像​:
​村民众生相​:
​老付​:勤劳而自私的农村母亲,为省钱让儿子穿补丁衣,却对村中八卦津津乐道。
​李宝​:游手好闲的“混子”,靠拆迁谣言谋生,折射底层青年的生存困境。
​刘祥​:因前妻返乡而重燃旧情的男人,展现乡村情感关系的功利性

​外来者视角​:叙述者“我”作为返乡作家,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其自我怀疑(如“文字是否导向光明”)贯穿文本

​叙事特色​:
​零度写作​:摒弃道德评判,以白描手法呈现“杀妻案”“坟地争夺”等残酷现实,如“执意办葬礼只为捞回份子钱”

​反讽与悲悯​:通过“美丽乡村”标语与破败现实的对比(如“浅黄色墙漆剥落,露出土坯原色”),揭露政策与生活的割裂

​主题探索​:
​生存哲学​:村民在“工厂工资拖欠”与“土地荒废”间的挣扎,体现“吃饱饭即合理”的朴素逻辑

​时代隐喻​:拆迁拖延、化工污染等事件,映射城乡转型中的阵痛与个体无力感

《土广寸木》书籍简介​ ​作者​:魏思孝(中国当代作家,山东淄博人,代表作《余事勿取》《王能好》等,2024年获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出版信息​: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装帧​:平装/精装,定价49-68元 ​页数​:22万字,分上下两篇 ​题材​...(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出版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等多部作品,近年完成“乡村三部曲”——《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王能好》。《王能好》入选2022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目录
推荐序 怎样的村庄?/赵坤
上 局部
一 馒头
二 混子
三  酒
四 李宝
五 人肉
六  屎
七 福利
下 一年
一月 饭局
二月 采访
三月 防水
四月 上坟
五月 查体
六月 麦收
七月 选举
八月 婚礼
九月 秋收
十月 耕种
十一月 照片
十二月 开会
后 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4)
​​“这块弹丸之地,四季交替,雨雪飘落,人如虫蚁疲于奔命,到头来两手空空。”​​
——开篇题记,定调全书对乡村命运的悲观凝视
​​“我总在怀疑,文字的意义,也怀疑自己的动机……笨拙地沉浸其中,似乎更自洽。”​​
——后记中作者的自我剖白,揭示创作焦虑与救赎
​​“对于真正的农民,田园风光只存在想象中。”​​
——批判乡村浪漫化叙事,直指土地生活的真实重量
​​“杀妻案发生时,村里人忙着抢喜糖,没人关心死者是谁。”​​
——以荒诞情节讽刺乡村人情冷漠与生存优先的价值观
​​“拆迁补偿是悬在头顶的胡萝卜,跑得越快,陷得越深。”​​
——村民对政策的态度,暗喻希望与绝望的循环
​​“腊月里杀猪,血溅到雪地上,像开了朵红花——喜庆,也像在哭。”​​
——农事场景的魔幻化描写,隐喻生死交织的乡村现实
​​“工厂发工资那天,会计室门口排队的村民,比赶集还热闹。”​​
——展现经济困境下底层对微薄收入的依赖
​​“我们这代人,是被土地和工厂夹住的人,动弹不得。”​​
——中年村民的自述,道出城乡夹缝中的身份困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