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这本书考察了20世纪最伟大诗人T.S.艾略特的生活,以及在他身上游荡的圣徒和罪人之间的深渊。林德尔·戈登将艾略特的生活和作品交织在一起,以理解这位精神探索者所经历的考验:他的缺点和怀疑可以与我们这些生活不完美的人产生共鸣。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这本书考察了20世纪最伟大诗人T.S.艾略特的生活,以及在他身上游荡的圣徒和罪人之间的深渊。林德尔·戈登将艾略特的生活和作品交织在一起,以理解这位精神探索者所经历的考验:他的缺点和怀疑可以与我们这些生活不完美的人产生共鸣。(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林德尔·戈登 Lyndall Gordon
1941年生于南非开普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以罗德学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学做,现为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资深研究员。
【译者】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文学博士。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少年楷模 3
第二章 新英格兰学生 25
第三章 哲学之外 55
第四章 试炼 99
第五章 可怕!可怕啊! 151
第六章 皈依 195
第七章 贝雅特丽齐出场 235
第八章 罪的奥秘 287
第九章 复仇女神上场 317
第十章 完美人生 343
第十一章 静默的圣女 399
第十二章 盛名与友谊 445
第十三章 先知的使命 483
第十四章 爱:陌生的名字 509
附录一 艾略特关于神秘主义的阅读(1908―1914) 553
附录二 《荒原》断章日期的确定 557
附录三 关于《荒原》(1922)与《尤利西斯》(1922)的札记 563
附录四 《蓓尔嘉德》速写诗与《大教堂谋杀案》(1934―1935) 567
附录五 《家庭团聚》成稿始末 571
致谢 575
传记参考文献来源 581
索引 605
(展开全部)第一章 少年楷模 3
第二章 新英格兰学生 25
第三章 哲学之外 55
第四章 试炼 99
第五章 可怕!可怕啊! 151
第六章 皈依 195
第七章 贝雅特丽齐出场 235
第八章 罪的奥秘 287
第九章 复仇女神上场 317
第十章 完美人生 343
第十一章 静默的圣女 399
第十二章 盛名与友谊 445
第十三章 先知的使命 483
第十四章 爱:陌生的名字 509
附录一 艾略特关于神秘主义的阅读(1908―1914) 553
附录二 《荒原》断章日期的确定 557
附录三 关于《荒原》(1922)与《尤利西斯》(1922)的札记 563
附录四 《蓓尔嘉德》速写诗与《大教堂谋杀案》(1934―1935) 567
附录五 《家庭团聚》成稿始末 571
致谢 575
传记参考文献来源 581
索引 605
一、人生与命运的矛盾
“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语境:艾略特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
意义:
循环性与宿命感:艾略特的一生充满矛盾与自我颠覆,从美国新英格兰的清教传统到欧洲现代主义的探索,从婚姻的破裂到宗教信仰的皈依,他的生命轨迹始终在“逃离”与“回归”之间循环。
创作隐喻:呼应其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时间与永恒”的主题,揭示人生的终点往往是对起点的再诠释,如《烧毁的诺顿》中“上升的路与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
“他构想一种时时刻刻燃烧的完美人生,却坦承那样的人生无法为他自己所拥有。”
语境:戈登对艾略特精神追求的概括。
意义:
圣徒与诗人的撕裂:艾略特渴望通过宗教苦修达到灵魂的纯粹,但现实的婚姻失败、情感疏离与精神危机使他深陷“圣徒与罪人”的双重身份.
缺陷的普世共鸣:他的挣扎映射了现代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困境——“不完美”成为人性真实的底色。
二、创作与精神的挣扎
“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语境: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宣言。
意义:
去个人化的艺术观:艾略特主张诗人应隐匿自我,通过“客观对应物”传递普遍经验。这种理念在《荒原》中体现为碎片化的意象与多重叙事声音,如“马盖特的沙滩上/我能联结起/虚空和虚空”。
对现代性的批判:逃避情感实则是抵抗工业化时代的情感泛滥,试图以诗歌重建秩序。
“与词语和意义的难以忍受的扭斗。”
语境:戈登描述艾略特创作《四个四重奏》的过程。
意义:
语言的困境:艾略特认为语言在表达终极真理时必然失效,因此借助音乐结构(如复调、对位)超越语义局限。
信仰的试炼:这种“扭斗”也是其宗教求索的隐喻,如《干燥的塞尔维吉斯》中“穿过风急浪高的海面”的救赎之路。
三、情感与伦理的深渊
“他跋涉在善与恶之间广阔的灰暗地域,至少有一瞬在求生与害人之间进退两难。”
语境:对艾略特婚姻与情感关系的评价。
意义:
婚姻的悲剧性:与薇薇安近20年的相互折磨,以及后来对艾米莉·黑尔与玛丽·特里维廉的辜负,暴露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与道德无力感。
精神自戕与救赎:婚姻失败成为其创作的动力,如《荒原》中对“不育”与“破碎”的意象化表达。
“他最终还是没有与自己和解,如所有人都无法看透。”
语境:书评对艾略特晚年的总结。
意义:
孤独的本质:艾略特晚年离群索居,拒绝公开私人信件(直至2019年),其内心世界始终是一块“未被言说的禁地”。
艺术与生活的悖论:尽管他宣称“诗是逃避个性”,但《四个四重奏》中“玫瑰园的一瞬”仍泄露了对完美人生的未竟渴望。
四、信仰与存在的追问
“为了喜欢写而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端。除了文字之功,还要够真、够坦白。”
语境:戈登引述艾略特对创作本质的思考。
意义:
写作的救赎性:艾略特将写作视为对抗虚无的工具,如《圣灰星期三》中通过宗教意象重构自我。
真与美的冲突:他的“坦白”常伴随自我揭露的羞耻,如早期诗作中对肉体欲望的厌恶与忏悔。
“在满是废墟的人间,奏出四个四重奏。”
语境:书评对其晚期作品的评价
意义:
废墟中的重建:《四个四重奏》以战争为背景,试图在时间碎片中寻找永恒,如“唯有通过时间,时间才被征服”。
宗教与艺术的合流:艾略特将基督教信仰与诗歌形式结合,探索“有限中的无限”,如《东科克尔村》中对祖先与土地的朝圣。
「因为无法成为圣徒,他成了伟大的诗人。」
背景:艾略特自幼渴望成为宗教圣徒,却因人性弱点与信仰困惑未能实现。
意义:
完美悖论:揭示“缺陷成就伟大”的辩证逻辑,呼应但丁“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部曲结构。
现代启示:在世俗化时代,对神圣的追求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体现存在主义式的精神突围。
「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人找到共鸣。」
背景:艾略特一生挣扎于信仰怀疑、婚姻失败与精神疾病。
意义:
祛魅与共鸣:通过展现“不完美”的真实,打破传统伟人传记的神化叙事,呼应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文学疗愈:缺陷成为创作源泉,如《荒原》中“四月最残忍”的绝望,恰是战后一代的精神镜像。
「一刹那果决献身的勇气,我们就凭这一点,只凭这一点而存在。」
背景:引自《荒原》,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救赎。
意义:
存在主义宣言: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强调瞬间选择的意义,呼应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哲学。
艺术即行动:诗歌成为对抗虚无的武器,如《四个四重奏》中“静止与时间的辩证”,构建诗意的栖居地。
「世界上没有哪里低贱得容不下终极,也没有哪个事实贫乏零碎到对整个宇宙毫无影响。」
背景:艾略特受布拉德雷哲学影响,对宇宙整体性的思考。
意义:
泛神论回响:延续爱默生“超灵”思想,将日常经验升华为神圣启示。
生态整体观:预言性呼应当代生态学,强调个体与宇宙的深层关联,如《东科克尔》中“玫瑰园瞬间”的永恒性。
3对“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