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苔蕾丝·德斯盖鲁》书籍简介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国作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剖析人性深渊与道德困境著称,被誉为“描绘痛苦的大师”

​出版信息​:

法语原版《Thérèse Desqueyroux》于1927年出版,中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推出,译者唐洋洋,豆瓣评分8.9分

该书因挑战资产阶级门第观念引发轰动,被萨特批评为“不道德”,却成为莫里亚克自认“唯一满意的作品”

​核心情节​:

​无爱婚姻的窒息​:苔蕾丝出身资产阶级,被迫嫁给门当户对的贝尔纳,婚后发现两人精神世界截然对立。贝尔纳沉迷狩猎与土地,苔蕾丝则渴望自由与自我实现

​毒药与伪证​:苔蕾丝试图篡改丈夫药方致其昏迷,被捕后贝尔纳为保全家族名誉作伪证脱罪,却将她幽禁家中,强迫扮演“幸福妻子”

​巴黎放逐与虚无​:丈夫最终将苔蕾丝带到巴黎“自生自灭”,但失去财产与身份的她仍困于精神牢笼,成为“活着的幽灵”

​主题思想​:

​门第婚姻的吃人本质​:揭露资产阶级通过联姻维护利益,将女性物化为“装饰品”,如苔蕾丝父亲直言“婚姻是利益交换的契约”

​存在主义困境​:苔蕾丝的反抗象征个体对“被规定人生”的挣扎,其失败映射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命题——即便逃离物理禁锢,精神仍被社会规训囚禁

​宗教与道德的虚伪​:贝尔纳以宗教之名掩盖罪行,教会与法庭成为压迫工具,批判天主教伦理对个体自由的绞杀

​文学特色​:

​意识流与心理现实主义​:大量内心独白揭示苔蕾丝从“麻木”到“觉醒”的心理裂变,如她自述“我像一条被钉住七寸的蛇,挣扎只为证明自己还活着”

​象征手法​:反复出现的“毒药”隐喻婚姻中的压抑,“巴黎”象征自由却虚幻的乌托邦,“幽禁房间”则代表父权社会的子宫牢笼

《苔蕾丝·德斯盖鲁》书籍简介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国作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剖析人性深渊与道德困境著称,被誉为“描绘痛苦的大师” 。 ​出版信息​: 法语原版《Thérèse Desqueyroux》于1927年出版,中...(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曾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给麻风病人的吻》《母亲大人》《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蛇结》《黑夜的终止》《黑天使》等。 译者 | 唐洋洋 法语译者,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 译有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乔治·佩雷克《萨拉热窝谋杀案》《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卡特琳娜·班科尔《三个吻》等。

目录
苔蕾丝·德斯盖鲁










十一
十二
十三
苔蕾丝在诊所
苔蕾丝在旅馆
女孩教育(节选)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9)
“我永远需要寻找自我;我尽力追赶自己……”​​
​出处​:苔蕾丝独白,揭示其一生都在对抗被规训的“假自我”
​​“再平庸不过的人都会因为摧毁了某样东西而变得伟大。”​​
​背景​:苔蕾丝毒杀丈夫后对自由的病态渴望,映射暴力成为她证明存在的唯一方式
​​“我怨自己延长了你的痛苦。”​​
​矛盾心理​:既渴望贝尔纳死亡,又因他存活而愧疚,展现加缪式荒诞中的道德撕裂
​​“婚姻是一副名为‘契约’的枷锁,却无法囚禁为寻找自我主动走向深渊的女人。”​​
​主题浓缩​:苔蕾丝的悲剧印证波伏娃“他者”理论,女性在婚姻中沦为客体
​​“巴黎的街道没有名字,只有无尽的雾。”​​
​意象​:象征自由表象下的迷失,苔蕾丝即便逃离仍困于精神荒原
​​“你称之为爱情的这种东西,不过是一个在荒漠里游荡的魔鬼。”​​
​批判​:苔蕾丝对婚姻中“爱”的祛魅,揭露资产阶级爱情的虚伪性
​​“谁也不能帮助我,谁也不能伤害我。”​​
​存在主义宣言​:苔蕾丝在绝境中觉醒,拒绝成为他人道德审判的客体
​​“青春消逝之后,我们忽略或挥霍的幸福并不会如影随形。”​​
​警示​:苔蕾丝对虚度人生的悔恨,呼应萨冈《你好,忧愁》中的青春残酷物语
​​“我宁愿要一具破碎的躯体,也不要一颗被驯服的心。”​​
​反抗宣言​:苔蕾丝选择自我毁灭式自由,对抗父权社会的精神阉割
​​“麻烦即生活。”​​
​终极宿命​:苔蕾丝的死亡证明,反抗者终将被系统吞噬,呼应加缪《局外人》的荒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