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素食者》(채식주의자)是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出版于2007年,并在2016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韩国小说。小说以女性的身体、欲望、社会规训和精神崩溃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女人**“从人变成植物”的极端经历,展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压迫、肉体与精神**之间的激烈冲突。

📌 故事围绕一名普通女性——英惠展开,她原本是一个顺从、平凡的家庭主妇,但在某天,她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最终走向了极端的“植物化”过程。

《素食者》(채식주의자)是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出版于2007年,并在2016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韩国小说。小说以女性的身体、欲望、社会规训和精神崩溃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女人**“从人变成植物”的极端经历,展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压迫、肉体与精神**之间的激烈冲突。 📌 故事围绕一...(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韓江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父親也是小說家。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她1993年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2010年以《戰鬥氣息》榮獲「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萬海文學獎」等等。除了本書《素食者》(2007)之外,她還有《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希臘語課》 (2011)等小說作品。 2014年她受邀參加倫敦書展,同行者有以《請照顧我媽媽》揚名國際的申京淑、韓國百萬暢銷歷史小說《罪囚645號》作家李正明。在書展期間,多家英美歐媒體對於韓江的小說作品深感興趣,評論她寫作大膽,跳脫舊式的文學框架。有韓國文學評論家稱她為「一位印象派作家,擅長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據此勾勒生命裡註定的情感基調,她潛心研究的是絕望至極中才可以感受到的那束微弱救贖之光。」 《素食者》已賣出英、美、德、法、荷、澳洲等國版權,2015年1月在英國出版後,頻傳好評和暢銷佳績,登上《倫敦標準晚報》暢銷文學小說第2名,將英美暢銷懸疑小說冠軍《列車上的女孩》擠到第4名。美國於2016年2月出版後亦登上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榜,並入圍2016年的布克獎。

目录
第一部 素食主義者
我又做夢了。不知是誰殺了人,……我要嘛是凶手,要嘛是被害者。
一個個短暫的夢境接連不斷地撲過來。先是動物們閃著光的眼睛,繼而是流淌著的鮮血,被挖開的頭蓋骨,然後一切又回到動物的眼睛,像是從我肚子裡浮上來的眼睛……

第二部 胎記
在她的胎記之上,他身上的大紅花反復地綻開,又反復地緊閉,他的陰莖像巨大的花蕊般進出她的體內。他戰慄著,這是世界上最醜惡也是最「美麗」的結合。
他仍然站在原地,彷彿被盯住似的,彷彿這是他生命終結的時刻,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她身體上燦爛的花朵。她周身散發的光芒,比他在前一夜拍攝的任何畫面都耀眼奪目。

第三部 樹火
如果丈夫和英惠沒有突破那道防線,沒有強烈地把當時的一切沖毀,垮掉的肯定是自己,如果現在再次垮掉的話,自己肯定不能再回到現實中了。
她沒有流下眼淚,只是任由冰冷的水氣擴散到自己早已乾涸的血管中,流進她的體內,滲進她的骨髓。
(展开全部)

1. 童年创伤与自我认同
金句:
“如果一个孩子在羞愧中成长,他们则无法自尊自爱,外界给他们种下的,只有仇恨自己的种子,于是痛恨自己变得跟地心引力一样自然。”
意义:
心理批判:揭示童年羞愧经历如何摧毁个体自尊,暗示英惠极端行为的根源。
社会隐喻:影射社会对“规矩破坏者”的暴力规训,如英惠因拒绝吃肉被全家逼迫。
2. 素食作为反抗
金句:
“素食者的力量来自陨灭。她们不得不失去所有,乃至于自身的存在,才能重获‘自由’。”
意义:
存在主义:素食是英惠对抗社会压迫的极端方式,通过“失去存在”挣脱身份枷锁。
悲剧性:这种反抗以自我毁灭为代价,凸显个体在规训社会中的无力感。
3. 挣脱人类身份的幻想
金句:
“当我忘却身为人类的事实,才能挣脱一切。”
意义:
身份解构:英惠试图通过“非人化”逃离社会期待,如拒绝进食、交流,成为“植物”。
哲学追问:呼应小说对“人性与兽性”“理智与疯狂”边界的探讨。
4. 语言与暴力的共谋
金句:
“语言有双重性质,既是我们沟通的桥梁,也是误解和自我欺骗的根源。”
意义:
叙事反思:揭示叙述者(如丈夫)如何通过语言掩盖暴力,强化英惠的“疯狂”形象。
读者互动:提醒读者警惕语言对真相的遮蔽,如小说中丈夫的“可靠叙述”实为反讽。
“当你的妻子告知你她做了一个梦,你会怎样回答?”
意义:开篇丈夫的冷漠质问,揭露婚姻中男性对女性情感需求的忽视。英惠的噩梦未被倾听,象征女性在家庭中的失语状态。
“我为什么不能死?”
意义:英惠对生命的终极质问,反映个体在压迫下的绝望。她的“死亡冲动”并非消极,而是对生存意义的重构——拒绝成为父权社会的附庸。
“素食主义是一种不对任何事物造成伤害的生活方式。”
意义:英惠的素食选择隐喻对暴力的反抗。食肉象征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如家务劳动、性压迫),而素食则是她清除自身暴力的尝试。
“弯曲也是一种力量。”
意义:英惠将自己比作绝壁上的植物,以柔韧对抗压迫。这种“弯曲”是对东亚文化中“以柔克刚”哲学的重释,暗示女性反抗的另一种可能性。
“活着是一件很令人诧异的事。”
意义:小说结尾的哲思,揭示生命的荒诞性与坚韧性。英惠的悲剧既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是对“存在即反抗”的肯定。

3对“素食者”的想法

  1. 佳乐 2025年3月29日
    暴力世界中的生存寓言 《素食者》通过英惠的悲剧,构建了多重批判与反思: 社会暴力: 家庭、社会以“爱”为名施加暴力(如逼英惠吃肉),揭示规训社会的压迫本质。 性...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3月29日
    《素食者》是一部挑战传统价值观的震撼之作,它探讨了女性的身体控制、个体自由、社会规训、精神崩溃等深刻议题。小说通过英惠的“素食”行为,展示了她对父权社会的极端反... 展开全部
  3. 佳怡 2025年3月29日
    对父权社会的批判 英惠的丈夫和姐夫分别代表家庭中的经济压迫与性压迫,折射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结构性暴力。 社会以“爱”之名施加控制(如“为你好”的规训),暴...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