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索拉里斯星》书籍简介
作者: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ław Lem,1921-2006),波兰科幻文学巨匠、哲学家,作品以哲学思辨与硬核科幻结合著称,被誉为“科幻界的卡夫卡”。
译者:林洪亮(译林出版社经典译本)
出版信息:1961年首版,中文版收录于《索拉里斯星》单行本及《莱姆文集》。
核心设定与主题
神秘星球与意识海洋
索拉里斯星表面覆盖着由胶状物质构成的“海洋”,其质量达7×10¹⁷吨,能通过中微子聚合形成人类记忆中的实体(如逝者复生),被称为“老模仿体”。人类试图通过科学手段解析其本质,却始终无法理解其存在逻辑。
人类认知的困境
故事围绕心理学家凯尔文展开:他降落索拉里斯空间站后,发现科学家们因接触海洋的拟态能力而陷入疯狂,甚至目睹亡妻哈莉的“复活”。海洋对人类而言既是镜子,映射出内心的恐惧与执念,又是无法被理性征服的“他者”。
哲学与科学的碰撞
莱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科学家们以地球经验为标尺,试图“征服”索拉里斯星,却暴露认知的傲慢与局限。书中提出:“我们不需要其他世界,我们要的只是一面镜子”。
存在主义隐喻
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无目的、无动机,其行为超越人类逻辑,迫使角色直面存在的荒诞性。主角最终选择留在星球,接受“不可知”的永恒困境。
《索拉里斯星》书籍简介 作者: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ław Lem,1921-2006),波兰科幻文学巨匠、哲学家,作品以哲学思辨与硬核科幻结合著称,被誉为“科幻界的卡夫卡”。 译者:林洪亮(译林出版社经典译本) 出版信息:1961年首版,中文版收录于《索拉里斯星》...(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波兰著名作家、哲学家。当过汽车技工,终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 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目录
新来者
索拉里斯学家
客人
萨特里厄斯
哈丽
《小伪经》
会商
怪物
液氧
谈话
思想家
梦
成功
老模仿体
(展开全部)索拉里斯学家
客人
萨特里厄斯
哈丽
《小伪经》
会商
怪物
液氧
谈话
思想家
梦
成功
老模仿体
经典金句(6)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关于认知局限
“在一片漠不关心、停滞不前、灰心丧气的氛围中,一篇篇无用的印刷文献似乎泛滥成了第二个海洋,正好和索拉里斯星的海洋做伴。”> “我们四处寻找,想要的其实仅仅是所谓的‘人’,我们不需要其他的世界,我们要的只是一面镜子。”2. 关于人类傲慢
“我们根本不想征服宇宙,我们只是想最大限度地延伸地球的边界。”> “他们用X射线轰击海洋,以为能逼它开口,结果只得到了自己记忆的碎片。”3. 关于存在与孤独
“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但索拉里斯星的深渊连凝视都懒得施舍。”> “我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而尘埃的哀鸣,宇宙永远不会听见。”4. 关于科学与人性
“科学在解释世界,而哲学在追问为何要解释。”> “当人类用逻辑丈量宇宙时,宇宙的答案永远比问题多出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