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苏格拉底的方法 : 写给每个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书籍简介
《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旨在通过还原苏格拉底的提问艺术与思辨策略,帮助读者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局限,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与真理探寻。

​1. 作者与核心思想​
本书作者为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他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约翰·杰弗斯法学研究主席,精通逻辑学与推理性思考,作品以哲学深度与实用性著称(长居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书第一名)

书中核心思想源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通过提问而非说教,引导对话者自我审视、发现逻辑漏洞,最终逼近真理。这种方法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

​2. 内容结构与特色​
全书以“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之旅”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理解苏格拉底的方法​:探讨历史与文学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分析柏拉图视角下的老师思想;
​运作原理​:拆解基本要素(如自我审视、对话力量、矛盾揭示),讲解如何通过提问改变与论点的关系;
​日常应用​:将方法融入生活场景,解答“人生为何烦忧”“如何过上美好生活”“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等问题;
​创建自己的方法​:指导读者构建对话前提、检验有效性,形成个性化的思辨工具

书中引用超过百则《对话录》中的精彩辩论​(如《申辩篇》《美诺篇》《高尔吉亚篇》),从哲学深度到逻辑规则,循序渐进地介绍苏格拉底的问答技巧与思辨策略,帮助读者识破未经审视的假设、避免逻辑谬误与认知偏见

​3. 现实意义​
针对当代社交媒体时代的思维困境(急于表态、草率判断、言辞肤浅),作者希望以苏格拉底为向导,矫正僵化思维、屏除固有偏见,练就理性思考能力
。正如罗翔教授推荐所言:“苏格拉底式的否定性智慧始终如牛虻一般提醒人类,无论何种时代最重要的美德依然是谦卑。”

《苏格拉底的方法 : 写给每个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书籍简介 《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旨在通过还原苏格拉底的提问艺术与思辨策略,帮助读者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局限,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与真理探寻。 ​1. 作者与核心思想​ 本书作者为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 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约翰·杰弗斯(John Jeffers)法学研究主席。曾任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院长,美国法律研究所记者。 身为法律研究者,法恩斯沃斯精通逻辑学和推理性思考,同时也重视抽象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长居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书第一名。

目录
前言 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践之旅
.
第一部分 理解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1章 历史和文学中的苏格拉底
当我们研究苏格拉底方法和他的思想时,我们所探讨的是真实的他,还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不过这有时会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2章 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存在两个独立的柏拉图。一个是苏格拉底主义者,另一个是教条主义者…前者对人类来说更为宝贵,因为它可以澄清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后者则给柏拉图本人及其追随者带来了更大的荣誉,因为它能够成为许多人道德和宗教教义的有力支撑。
.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方法的运作原理
第3章 苏格拉底方法的基本要素
柏拉图从未在论著中将老师的思想总结成“方法”,苏格拉底也并未对自己的提问方式作过系统阐述,而是一直身体力行……若能从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扮演的角色出发,找出其中重复出现的要素,或将带给您更多启发。
第4章 一种自我审视的思考方式
自我运用苏格拉底方法并不比在对话中实践来得简单。实际上,这更具挑战性。察觉他人论点中的疏漏或许不难,但自我审视却充满困难…它通常有益于个人成长,但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适感。
第5章 相信对话的力量
苏格拉底方法不会用更有价值的论点取代你当前的论点,而是改变你和自己的论点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方法希望你能验证这些论点,而不仅仅是持有这些论点。
第6章 避免自负
当你提出某个论点后,苏格拉底会设法让你同意另一个论点,此后,他会向你说明,你所赞同的新论点与你之前所表述的不一致,这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让你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第7章 通过矛盾来接近真理
我们能确定的是,如果你说了两件事,它们不可能同时正确,那么这中间肯定存在一些错误。对于苏格拉底实践者来说,这种对错误的明确感知令人欣慰,甚至让人倍感鼓舞。
第8章 找出论点背后隐藏的前提
你过于简单地处理问题,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你过于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差异,甚至被别人的误解所误导。
第9章 将抽象问题与普通问题类比
这些比喻让人们从抽象晦涩的概念中解脱出来,感觉自己回到了生活中的舒适区。这些纯朴的类比仿佛还在暗示人们,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哲学思考,它不是专家的特权。苏格拉底称:在思考更为高深的事物时,也要用你习惯的方式,就好像你在谈论非常常见的事情一般。
第10章 在讨论中对事不对人
我们鼓励人们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这可能会面临质疑和探究,但提出观点的人不应受到指责。相反,我们应该感激那些敢于说出令人震惊观点的人,因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观点放在桌面上,让人们能够理性地讨论和审视。
第11章 在不确定性中探寻智慧
如果我们将苏格拉底方法视为一种内化的思维特征,那么其首要和不变的任务就是:根除对知识的错误观念。否则,这些观念就会像杂草一样,阻碍更好事物的生长。苏格拉底认为实际存在的智慧和感觉自己拥有智慧的程度成反比,你越认为自己全知全能,实际上却越无知无能。
第12章 在困境中洞察现实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常以陷入困境作为结尾。他不直接阐述困境的存在,而是通过参与对话、阅读对话让人们更切实地面对困境。如果一场对话的目标是制造困境,而不是产生一个结论,那么哪怕对话看似毫无进展,事实上也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
.
第三部分 苏格拉底方法的日常应用
第13章 人生为何烦忧?
许多哲学家都称,自己不能为普通人提供任何东西,但苏格拉底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对如何更好地生活和照顾自己的心灵感兴趣,并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在面临的问题。
第14章 如何过上美好生活?
假如美好生活就是过着有美德的生活,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恶行则是一种无知。
第15章 如何像斯多葛学派一样生活
斯多葛主义使苏格拉底学说更具实用性,它着重探讨人们该如何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譬如,虚荣、愤怒、恐惧、贪婪等。他们不像苏格拉底那样只是笼统地表示,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了知识的缺乏,而是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相对应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16章 如何在怀疑中继续寻找真理
一种哲学认为美德是唯一真正的善,是知识的问题。另一种哲学认为,我们没有确定的知识,对任何确定的要求的最佳反应总是更多的争论。什么样的人能同时持有两种如此剑拔弩张的观点呢?或许只有苏格拉底本人了吧。
.
第四部分 创建你自己的苏格拉底方法
第17章 构建对话背后的有力前提
你需要一个能促使自己提出优质问题、并促使对方给出优质答案的论点。若面前的原则不适用于这些操作,便需要上升至更高层次。这就像一位音乐家试图找到一个适合歌手声域的调子一样。你可能会逐步提升音调,直到找到那个合适的音调
第十八章 检验前提的有效性
如果你想说服别人,反驳他们通常百无一用。他们会更加死硬。可以这么说,你最好对他们表示支持,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你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合作搭档,寻求与他们相同的答案
.
后记 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方式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30)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出自《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自我辩护)。强调自我反思是生命价值的根基,批判性思维是认知真理的前提
​​“智慧始于承认无知。”​​
——出自《美诺篇》。指出自诩智者的人往往陷入“知识的傲慢”,唯有意识到无知才能开启求知之路
​​“没有人故意作恶,恶行源于无知。”​​
——出自《普罗泰戈拉篇》。认为人性本趋善,作恶是因误判“善”的定义,道德教育应聚焦澄清价值而非惩戒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出自《理想国》。强调真理需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教师是“思想的助产士”,而非真理贩售者
​​“与其活在他人构建的真理中,不如死于自己的追问里。”​​
——出自《斐多篇》(临刑前对弟子的告诫)。强调独立思考的价值高于生命存续,拒绝盲从权威教条
​​“美德即知识,二者不可分割。”​​
——出自《高尔吉亚篇》。主张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基于对善的理性认知,非理性的“善行”可能沦为恶的工具
​​“对话是真理的接生婆,独白是思想的坟墓。”​​
——出自《会饮篇》。批判智者学派的单向说教,认为真理需在观点碰撞中显现,辩证法是对话的艺术
​​“最深的洞穴里,囚徒把影子当作真实。”​​
——出自《理想国》第七卷(洞穴寓言)。隐喻人类因感官经验陷入认知局限,哲学家需挣脱锁链直面真相
​​“不要关心别人怎么看你,要关心你如何看自己。”​​
——出自《克里同篇》(回应弟子逃亡劝告)。强调内在良知比外在评价更重要,存在主义先声
​​“哲学是死亡的练习,真正的哲人永远在练习死亡。”​​
——出自《斐多篇》。将哲学思考视为对肉体欲望的超越,通过理性接近永恒真理,灵魂净化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