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苏东坡新传》书籍简介
《苏东坡新传》是​​李一冰​​(1912—1991)撰写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的传记,202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新增订版)。该书以苏轼诗词为核心线索,结合其文集、宋人笔记等百余种文献,通过“诗史互证”的方式,还原了苏轼从“食蓼少年”到“贬谪流放”“北归”的跌宕人生,重点呈现其在黄州、惠州、儋州等贬谪地的精神蜕变与创作高峰。

核心内容与特色
​​人生轨迹的立体呈现​​:
书中以苏轼诗词为脉络,串联其“童年启蒙—应试入仕—变法党争—乌台诗狱—贬谪流放—北归”等关键人生阶段,既展现其“大江东去”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的温情,也剖析其在政治困境中的精神挣扎与超脱。
​​学术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作者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历时八年完成写作。全书语言典雅,考订严谨,既符合学术著作的规范,又以文学笔触还原了苏轼的“烟火气”(如对美食的热爱、与友人的交往)。
​​对苏轼精神的深度解读​​:
书中不仅记录苏轼的生平,更强调其“旷达超逸”的人格魅力——即便身处“狱中狼狈”“虎口余生”的困境,仍能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将“凄风苦雨”的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

《苏东坡新传》书籍简介 《苏东坡新传》是​​李一冰​​(1912—1991)撰写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的传记,202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新增订版)。该书以苏轼诗词为核心线索,结合其文集、宋人笔记等百余种文献,通过“诗史互证”的方式,还原了苏轼从“食蓼少年”到“贬谪流放”“北归...(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一冰 1912—1991 原名李振华,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取笔名“李一冰”,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陆续于新文学重要刊物发表白话散文。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同时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并编订《苏轼年谱》,历时 八年,写成《苏东坡新传》,共计七十余万字,于1983年以笔名出版。另著有《明末孤臣张苍水传》,后增补成《张苍水传》。

目录
上册
寻找李一冰
第一章食蓼少年
第二章变法与党争
第三章马入尘埃
第四章黄楼
第五章乌台诗狱
第六章黄州五年
第七章飘泊江淮
第八章风雨京华
下册
第九章书斋内外
第十章杭州去来
第十一章颍州·扬州·定州
第十二章惠州流人
第十三章海外东坡
第十四章北归
后记
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附录苏轼及宋大事年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2)
《苏东坡新传》金典台词(苏轼名句及书中提炼)
书中的经典语句多源自苏轼的诗词文,或作者对其人生的总结,反映了其“豁达、坚韧、热爱生活”的精神内核:
1. 关于​​人生得失与长远视角​​
“人生得失,难以短暂时光看待,其屈辱悲痛,当时哭之、恨之、衔之,放诸长远,祸福得失之间,亦难遽断。”
解读:苏轼认为,人生的得失不能仅以短期眼光评判,当时的痛苦可能在长远中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这种“看远”的智慧,帮助他在贬谪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2. 关于​​突破局限与拥抱变化​​
“扩大生活天地,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解读:苏轼以“鲤鱼跃龙门”为喻,鼓励人们跳出“小溪”的局限,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他认为,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多施展抱负的机会。
3. 关于​​自我坚守与不随波逐流​​
“能自判命者,即能杀人。”(注:此句为苏轼对章惇性格的洞察,提醒警惕“不惜一身、焉惜他人”的极端之人)
“物各有遇有不遇,但是千万不能被埋没。”
解读:苏轼强调“自我坚守”的重要性——既要有“不被埋没”的自信,也要警惕“随波逐流”的陷阱。他认为,真正的“遇”是“不违背本心”的活法。
4. 关于​​生命的自由与本真​​
“生命,只存在于自由生活之中。”
解读:苏轼以“厩马”与“草原之马”对比,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遵循天性、自由生长。他反对被“名利”“规矩”束缚,主张“游于物外”“不与物迁”。
5. 关于​​豁达与超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读:这是苏轼“豁达”精神的经典写照。面对“风雨”(人生挫折),他不悲不馁,以“吟啸徐行”的姿态从容应对,体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读:苏轼认为,人生的“风雨”与“晴”都是暂时的,最终会归于平静。这种“看透”的智慧,让他能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自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惠州一绝》)
解读:苏轼被贬岭南时,不抱怨环境艰苦,反而以“吃荔枝”的小确幸拥抱生活。他认为,幸福不是“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