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四书章句集注》书籍简介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年前后)。朱熹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尊为“朱子”,其思想体系(程朱理学)成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
成书背景方面,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繁荣,但唐末五代以来儒家伦理的崩坏促使思想家们致力于“重整儒学”。朱熹继承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认为四者代表了儒家“道统”(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传承,并通过注释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四书章句集注》。
2. 内容结构与核心思想
全书分为四部分:
《大学章句》(1卷):朱熹将《大学》分为“经”(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与“传”(曾子之意,门人记之),重新编排章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
《中庸章句》(1卷):将《中庸》视为“孔门传授心法”,阐释“中庸”(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集注》(10卷):对《论语》的注释广泛吸收二程、程门弟子及汉唐学者的观点,强调“仁”“礼”等儒家伦理;
《孟子集注》(14卷):对《孟子》的注释以“性善论”为核心,突出“仁政”“民本”思想。
核心思想是“理一分殊”(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各有其理但统一于天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事物本质)实现“修身”,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3. 版本与影响
权威版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清嘉庆吴氏校刻本为底本,校勘精审,注释详尽,适合学术研究);
普及版本:吉林出版集团2019年版(大字注音,彩色插画,适合大众阅读)。
《四书章句集注》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誉为“六经之阶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如伦理道德、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书籍简介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年前后)。朱熹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尊为“朱子”,其思想体系(程朱理学)成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 成书背景方...
(展开全部)朱熹(1130年-1200年4月23日),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元晦,又曰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滄州病叟、雲谷老人,南宋理學家,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實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尊稱為“朱子”。在中國,許多人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曆高孝光寧四朝,一生清白,貧困時多,雖餐食常有不繼,然非分一文不取。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儒家的思想經其整理注釋才普遍為人所瞭解。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四书章句集注》的语言简练隽永,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以下是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及解读: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集注)
解读:已经做过的事情,无需再说;木已成舟的事,不必再劝谏;过去的错误,不要再追究。
意义:提醒人们专注于当下与未来,避免因纠结过去而影响情绪与行动,体现“务实”的人生态度。
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集注)
解读:遇到问题,先深刻反省自己(“躬自厚”),即使是他人的过失,也不要严厉指责(“薄责于人”)。
意义: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倡导“多从自身找原因”的处世哲学,有助于减少怨恨与矛盾。
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论语·子路》集注)
解读:人生要想有所作为(“有为”),首先要有所不为(“不为”);要想成功,就必须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欲望或利益。
意义:提醒人们明确目标与底线,学会取舍,避免因贪心而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集注)
解读:凡事遭遇不顺(“行有不得”),都要反省自身(“反求诸己”);只要自己身心端正(“其身正”),天下人心自然会归附(“天下归之”)。
意义: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体现“内圣外王”的理念。
5.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章句)
解读:通过不正当手段(“悖”)获得的财物(“货”),最终也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失去(“悖而出”)。
意义:警示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避免因“不义之财”招致灾祸。
6.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论语·里仁》集注)
解读:喜欢一个人,还能看到他的缺点(“好而知其恶”);厌恶一个人,还能看到他的优点(“恶而知其美”),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意义:提醒人们要“客观看待他人”,避免因个人情感(喜欢或厌恶)而扭曲对事物的判断,体现“理性”的思维方式。
7.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论语·卫灵公》集注)
解读:一个人如果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正己”),不向他人索取(“不求于人”),就不会遭到怨恨(“无怨”)。
意义:强调“淡泊名利”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满足”比“向外索取”更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8.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章句)
解读:喜欢学习(“好学”),就接近智慧(“知”);身体力行(“力行”),就接近仁道(“仁”);有羞耻之心(“知耻”),就接近勇敢(“勇”)。
意义:强调“学习、实践、知耻”是提升品德与修养的关键,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