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书籍简介
《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是202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传记,作者是长期担任费孝通助手的张冠生。全书以费孝通(1910—2005)的百年人生为脉络,将其经历划分为​​成长与学术奠基(1910—1949)、政治参与与学术中断(1949—1978)、学术复兴与文化自觉(1978—2005)​​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他从“社会学中国化”先驱到“文化自觉”倡导者的思想历程,以及他在乡土调查、民族识别、社会学重建等领域的贡献。

书中不仅还原了费孝通在瑶山调查、江村调查等经典田野工作中的细节,还深入探讨了他对“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的思考,以及他在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反思。通过费孝通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担当,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传记作品。

《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书籍简介 《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是202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传记,作者是长期担任费孝通助手的张冠生。全书以费孝通(1910—2005)的百年人生为脉络,将其经历划分为​​成长与学术奠基(1910—1949)、政治参与与学术中断(1949—1978)、学术复...(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曾长期做费孝通的助手。在《求是》《读书》《东方》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著有《乡土先知》、《知道》、《纸年轮》、《世纪老人的话 费孝通卷》(口述)、《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晴耕雨读》等著述,以及整理《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目录
代序 1
卷前 1
序 幕 命运的赠礼(1910—1928) 1
一 “中国社会也开始变迁了” 3
二 古镇世家 8
三 爱的教育 13
第一部 费孝通与中国农村(1928—1949) 25
一 使命与服务:从燕园到清华园 27
二 悲恸与振作:从瑶山到江村 45
三 文野鸿沟的跨越:从江村到伦敦 80
四 里程碑的延续:从伦敦到云南 108
五 书生议政与“民主教授” 154
第二部 费孝通与“东方的小康生活”(1949—1979) 191
一 从清华园到西柏坡 193
二 “ 大课”与“ 改造 ” 210
三 院系调整与知识分子调查 235
四 重访江村与科学体制 256
五 “早春”之后 270
第三部 社会转型与文化自觉(1979—2005) 281
一 重建社会学与三访江村 283
二 “草根工业”与小城镇 305
三 古稀余年,行行重行行 316
四 文化自觉,落叶归根 346
尾声 这叫我去问谁呢? 385
代后记 传灯人 409
参考文献要目 41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金典台词(精选与解读)
书中的台词以费孝通的​​学术思考、人生感悟​​为核心,反映了他对“乡土”“文化”“责任”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1. 关于​​学术使命与乡土情怀​​
“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这个目的从1930年开始就明确了。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费孝通,1930年)
解读:这句话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他将“了解中国”作为核心目标,源于对“中国问题”(如农村贫困、社会转型)的深刻关切,体现了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传统。
2. 关于​​文化自觉与多元共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1990年)
解读:这是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经典概括。他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美其美”(尊重自身文化特色),同时“美人之美”(理解其他文化),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这是对“天下大同”理想的现代诠释。
3. 关于​​乡土社会的信用本质​​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费孝通,《乡土中国》)
解读:费孝通通过“乡土中国”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信用机制——它不是基于“契约”的法律约束,而是基于“熟悉”的日常互动。这种“规矩”是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核心,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4. 关于​​差序格局与社会关系​​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乡土中国》)
解读:“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核心概念,用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结构。它强调“自我”是社会关系的中心,关系像“波纹”一样层层扩展,体现了“亲疏有别”的传统伦理,对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等现象具有重要启示。
5. 关于​​学术与人生的态度​​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费孝通,《乡土中国》)
解读: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稳定并非依赖“感情”,而是依赖“了解”(即对彼此行为规矩的熟悉)。这种“了解”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传统社会“人情”与“理性”平衡的体现。
6. 关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
“在西洋社会里,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费孝通,《乡土中国》)
解读:费孝通通过对比中西社会,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向”特征。他认为,“攀关系、讲交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运作的重要方式,而“权利”则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类社会的文化逻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