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的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她2020-2021年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主导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全过程。该书以“公共选书人”的视角,揭示图书馆作为知识堡垒与社会精神空间的深层意义,获央视、腾讯谷雨等媒体报道,被誉为“中国版《岛上书店》”。

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1. 建馆困境:从“地下空间”到书目保卫战​​
​​硬件困境​​:碑林区作为西安市中心商业区,图书馆被规划在破旧地下空间,需从零开始改造。
​​选书争议​​:政府招标书商强行搭售滞销书(如山寨历史读物、鸡汤文集),杨素秋坚持剔除低质书籍,引发“精英主义”质疑。
​​需求冲突​​:农民工需要电工手册,老人渴望养生书但排斥伪科学,家长反对儿童绘本“不入流”——图书馆成为多元需求的调和场。
​​2. 空间设计:对抗“网红化”的坚守​​
​​功能争议​​:有人提议效仿网红书店打造打卡区,杨素秋坚持保留传统阅览室的静谧氛围,设立哲学艺术区作为“文明底线”。
​​技术赋能​​:为残障人士配置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将科技与人文关怀结合。
​​3. 精神突围: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
​​人群相遇​​:牧民孩子、退休教师、外来务工者在图书馆共享《小王子》《哈利波特》,打破阶层隔阂。
​​思想碰撞​​:通过书目选择(如《人类简史》《百年孤独》),激发读者对历史、文明的反思。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的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她2020-2021年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主导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全过程。该书以“公共选书人”的视角,揭示图书馆作为知识堡垒与社会精神空间的深层意义,获央视、腾讯谷雨等媒体报道,被誉为“中国版《岛上书店》”。 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选择灵魂。”​​
——批判功利化选书逻辑,强调精神价值优先。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们在文字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揭示阅读的本质是自我认知的深化。
​​“知识服务的公共性内核,是让牧区的孩子和城市白领读到同一本《人类简史》。”​​
——直指图书馆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核心使命。
​​“做真正的读书人需要孤独,但不是一种表演的孤独。”​​
——解构“打卡式阅读”,倡导深度思考。
​​“图书馆像医院和法院,是守护每个人获取知识尊严的底线。”​​
——将图书馆制度与现代社会公平机制并置。
“图书馆是城市的灵魂,是知识的灯塔,是每个人心中那片不被现实淹没的净土。”
——深刻揭示图书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选书权是图书馆的良心,每一本书都应该是对读者需求的真诚回应。”
——杨素秋在选书过程中的核心理念,强调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本质。
“在预算与理想之间,我选择了理想;在妥协与坚守之间,我选择了坚守。”
——杨素秋面对现实困境时的选择,展现了个体在体制内的精神突围。
“一本书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图书馆可能改变一个社区的命运。”
——强调图书馆对个体与社会的深远影响,呼应知识普惠的主题。
“真正的文化公平,不是让每个人拥有同样的书,而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对公共文化服务本质的深刻洞察,批判形式主义的资源分配。

2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想法

  1. 佳琦 2025年5月9日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以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为棱镜,折射出知识普惠、个体坚守、城市灵魂、现实困境与人文关怀的多维光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公平不在于资源的均等... 展开全部
  2. 佳怡 2025年5月9日
    推动公共图书馆从“藏书楼”向“精神社区”转型; 启发大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警惕“内卷化”阅读陷阱。 杨素秋笔下的图书馆,是喧嚣时代的一座“慢岛”。当她在地下空...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