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使女的故事》书籍简介​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的反乌托邦小说,被誉为“女性主义的《1984》”。小说以虚构的基列共和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因环境污染导致生育率骤降的极端男权社会。女性被剥夺自由、财产与教育权,沦为生育工具“使女”,被迫为统治阶级服务。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作为使女之一,在压抑与监视中挣扎求生,通过回忆与反抗揭示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与希望

​核心内容与主题​
​极权统治与性别压迫​
基列政权以宗教之名建立独裁统治,女性被分为“夫人”“使女”“嬷嬷”等等级。使女身着红色长裙与白色头巾,象征生育工具的身份,每日仅被允许外出采购,行动受“眼目”(秘密警察)监控

小说通过“授精仪式”等荒诞设定,批判父权制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如大主教强迫使女与其发生关系时,需诵读篡改的《圣经》经文,将性暴力合理化

​生态灾难与文明崩塌​
背景设定中,核污染、化学毒素导致人类生育能力崩溃,基列国以“净化环境”为名推行极端政策。小说暗示现实中的环境危机与人类命运的关联性

​反抗与觉醒​
使女们通过地下组织“五月日”策划逃亡,如奥芙弗雷德与司机尼克的合作、珍妮的自杀式反抗,展现个体在体制中的挣扎。小说结尾暗示奥芙弗雷德可能成功逃脱,保留希望火种

​语言与记忆的枷锁​
基列国通过焚毁书籍、篡改历史控制思想。使女被禁止阅读,仅能背诵宗教语录。奥芙弗雷德以“讲故事”重构记忆,对抗官方叙事的消音

​文学特色​
​反乌托邦叙事​:继承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1984》传统,融合圣经隐喻与历史细节(如焚烧胸罩、大学关闭),增强真实感

​多重视角​:通过奥芙弗雷德的独白、历史档案与电视访谈拼贴,构建多维度批判。
​象征手法​:红色象征生育与暴力,蓝色代表压抑的纯洁,花园隐喻禁锢中的生机

《使女的故事》书籍简介​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的反乌托邦小说,被誉为“女性主义的《1984》”。小说以虚构的基列共和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因环境污染导致生育率骤降的极端男权社会。女性被剥夺自由、财产与教育权,沦为生育工具“使女”,被迫为统治阶级服务。主人公奥芙弗...(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2019年,阿特伍德凭借《证言》再度问鼎布克奖。

目录
新版序言
夜……001
采购……005
夜……039
等待室……045
午休……075
一家人……087
夜……115
产日……123夜 ……163
安魂经卷……171
夜……221
荡妇俱乐部……229
夜……297
挽救……305
夜……331
史料……33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1)
​​“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另一种是逃避责任的自由。”​​
——揭示极权社会对“自由”的扭曲定义,暗示真正的自由需以觉醒为前提
​​“我们不是生来就被统治的,我们是被训练成顺从的。”​​
——奥芙弗雷德对洗脑教育的控诉,直指权力如何通过规训抹杀人性
​​“他们害怕的不是我们的声音,而是我们用声音划开血管的勇气。”​​
——隐喻思想比暴力更具颠覆性,呼应小说中地下反抗组织的行动逻辑
​​“过去是一片黑暗,但我们可以从中听见声音。”​​
——奥芙弗雷德通过回忆重构历史,强调个体叙事对抗官方话语的力量
​​“你以为自己能逃脱?你不过是他们渔网中的一条鱼。”​​
——“眼目”对使女的警告,揭露监视社会的无处不在
​​“生育不是权利,而是诅咒。”​​
——使女们被迫承担的生理枷锁,批判将女性工具化的极端意识形态
​​“当她们焚烧我们的书时,我却在火光中看到了未来的火种。”​​
——象征反抗精神的生生不息,呼应小说结尾的逃亡希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