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书籍简介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的反乌托邦小说,被誉为“女性主义的《1984》”。小说以虚构的基列共和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因环境污染导致生育率骤降的极端男权社会。女性被剥夺自由、财产与教育权,沦为生育工具“使女”,被迫为统治阶级服务。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作为使女之一,在压抑与监视中挣扎求生,通过回忆与反抗揭示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与希望
。
核心内容与主题
极权统治与性别压迫
基列政权以宗教之名建立独裁统治,女性被分为“夫人”“使女”“嬷嬷”等等级。使女身着红色长裙与白色头巾,象征生育工具的身份,每日仅被允许外出采购,行动受“眼目”(秘密警察)监控
。
小说通过“授精仪式”等荒诞设定,批判父权制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如大主教强迫使女与其发生关系时,需诵读篡改的《圣经》经文,将性暴力合理化
。
生态灾难与文明崩塌
背景设定中,核污染、化学毒素导致人类生育能力崩溃,基列国以“净化环境”为名推行极端政策。小说暗示现实中的环境危机与人类命运的关联性
。
反抗与觉醒
使女们通过地下组织“五月日”策划逃亡,如奥芙弗雷德与司机尼克的合作、珍妮的自杀式反抗,展现个体在体制中的挣扎。小说结尾暗示奥芙弗雷德可能成功逃脱,保留希望火种
。
语言与记忆的枷锁
基列国通过焚毁书籍、篡改历史控制思想。使女被禁止阅读,仅能背诵宗教语录。奥芙弗雷德以“讲故事”重构记忆,对抗官方叙事的消音
。
文学特色
反乌托邦叙事:继承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1984》传统,融合圣经隐喻与历史细节(如焚烧胸罩、大学关闭),增强真实感
。
多重视角:通过奥芙弗雷德的独白、历史档案与电视访谈拼贴,构建多维度批判。
象征手法:红色象征生育与暴力,蓝色代表压抑的纯洁,花园隐喻禁锢中的生机
。
夜……001
采购……005
夜……039
等待室……045
午休……075
一家人……087
夜……115
产日……123夜 ……163
安魂经卷……171
夜……221
荡妇俱乐部……229
夜……297
挽救……305
夜……331
史料……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