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书籍简介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是华人导演​​李安​​唯一授权并亲自审订的个人传记,由台湾学者​​张靓蓓​​编著,2013年4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21年再版)。该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李安从“梦想萌芽”到“国际影坛巅峰”的​​第一个十年追梦历程​​,既是其个人成长的“心灵告白”,也是对“如何面对磨难与荣耀”的深刻思考。

​​1.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共分​​十一章​​,以时间为脉络,串联起李安的​​童年往事​​、​​电影启蒙​​、​​代表作品创作​​(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及​​奥斯卡获奖经历​​。书中不仅还原了李安从“两次高考落榜”“名校毕业后失业”“做全职‘家庭煮夫’六年”的坎坷经历,更深入剖析了他每部电影的​​创作意图​​与​​文化内核​​(如《父亲三部曲》对家庭关系的探讨、《卧虎藏龙》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 核心主题与特色​​
​​“理想不死”的追梦精神​​:李安在书中坦言,自己曾是“心智与身体较晚熟的人”,但始终坚信“电影是唯一能表达自我的方式”。即便在“毕业即失业”“靠妻子收入维生”的困境中,他仍未放弃电影梦,最终通过《推手》一举成名。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为“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行走的导演”,李安的作品始终贯穿“文化对话”的主题。例如,《卧虎藏龙》用“武侠外壳”包裹“人性悲剧”,既展现东方意象之美,又让西方观众理解“情感的普世性”;《断背山》则通过“同性情感”超越性别界限,传递“人类共同的大爱”。
​​真实与真诚的表达​​:李安强调,“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我人生的缩影”,其作品中的细节(如《喜宴》中的“做菜”“婚礼训话”)均来自真实生活,台词甚至是他与父亲的日常对话。这种“真实”让他的电影更具“共鸣力”。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书籍简介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是华人导演​​李安​​唯一授权并亲自审订的个人传记,由台湾学者​​张靓蓓​​编著,2013年4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21年再版)。该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李安从“梦想萌芽”到“国际影坛巅峰”的​​第一个十年追梦历程​...(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湾屏东潮州,祖籍江西。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严格,颇有古风。 1975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1978年赴美留学,获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学士学位,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 1984年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第一名毕业后,因未得拍片机会而在家带小孩六年,直到1991年,台湾的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方才一举成名。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除了拍出《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等华语片外,也派出了《理性与感性》等英语片,同时还拍摄了《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等商业片,取得双金人、双金熊、双金狮、双金球的惊人获奖战绩。 2013年,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4项大奖。 张靓蓓,美国乔治亚大学视听传播硕士、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学士。 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讲师、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讲师、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编辑、台湾《中国时报》主任记者。纪录片《无米乐》、《生命》、《部落之音》、《梅子的滋味》、《天下第一家》媒体总监。现专事写作。 著有:《艺术家素描》之《侯孝贤》、《杜笃之》篇;《梦想的定格--十位跃上世界影坛的华人导演》;《不见不散--蔡明亮与李康生》;《2003电影手札》;《镜头下的爱情》;《不确定的时间》之《叶锦添:少年时绘画摄影的启蒙》篇;《行者影迹》之《面对当代导演李行》篇;《当代中国电影1995-1997》之《面对当代导演王家卫、蔡明亮、许鞍华、陈可辛、张作骥》篇;《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行者无疆”》之《台北影人》、《香港影人》篇;《寻找电影中的台北》之《台北青少年的心灵空间》篇。 主编:《视角边缘——吴其谚文集》。 译有:《大英视觉艺术百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全集》第一集《埃及与古代近东》、《再见特吕弗》。

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李安
繁体中文版序 李安
种树记 张靓蓓
再版序 张靓蓓
第一章 童年往事
第二章 电影梦•生命
第三章 《推手》
第四章 《喜宴》
第五章 《饮食男女》
第六章 《理性与感性》
第七章 《冰风暴》
第八章 《与魔鬼共骑》
第九章 《卧虎藏龙》
第十章 奥斯卡
第十一章 电影梦
附录:李安导演作品年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3)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及李安电影)
李安的语言风格​​温和、真诚​​,常以“电影人”的视角表达对“梦想”“文化”“人性”的思考。以下是其书中及电影中的经典语句:
​​1. 关于“梦想与坚持”​​
“我一读电影就知道自己走对了路,电影靠声光效果,没有任何语言障碍,这是最适合我的方式。”(书中自述,表达对电影的“命中注定”之感)
“拿到了奖,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走下去。”(2013年奥斯卡获奖后访谈,强调“坚持”的意义)
​​2. 关于“电影与文化”​​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我人生的缩影。”(书中开篇,点明其电影的“自传性”)
“我要让西方观众看到,中国文化不是‘神秘的东方’,而是有血有肉、能引起共鸣的人性故事。”(谈《卧虎藏龙》创作意图,强调“文化共通性”)
​​3. 关于“人性与情感”​​
“情感、思绪、情怀是我电影的核心。电影一定要有和人心坎里有关的东西,才会得到回应。”(2016年上海电影节访谈,总结其电影的“情感内核”)
“在《断背山》中,我试图超越性别,将情感的界限放之人类共同的大爱。”(谈《断背山》创作,表达对“人性”的理解)
​​4. 关于“创作与初心”​​
“做电影二十年,以我现在的成绩,我就是再拍十年烂片,还会有人找我拍电影。可是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要有一个交代。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书中自述,强调“对观众的责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