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由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妇合著,中国学者范倍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为修订增补版)。该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的经典教材,被翻译为六种语言,累计销量超百万册,被誉为“电影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2.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以“电影媒介的演变”为核心线索,围绕技术革新、工业体系、全球化趋势三大主线,系统梳理1880年代电影诞生至21世纪初的全球电影发展历程。内容涵盖:
技术维度:从卢米埃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到数字电影、3D技术,解析电影媒介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工业维度:分析好莱坞制片厂制度、苏联“蒙太奇学派”、法国新浪潮等不同电影工业模式的形成与影响;
文化维度:探讨电影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如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新浪潮、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背景。
全书分为八部分28章,按时间顺序展开:
早期电影(1880-1904):电影的发明与初期传播;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法国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
有声电影发展(1926-1945):有声电影的兴起、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片厂制度;
战后时期(1945-1960):新现实主义、新浪潮、左派电影与纪录片运动;
当代电影(1960-2000):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政治批判电影、全球电影的多元化;
电子媒体时代(2000至今):数字技术对电影的颠覆、全球电影文化的融合。
3. 学术价值与特色
全球视野:突破“西方中心论”,增加对亚洲(中国、日本、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电影的覆盖,如详细分析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与文化背景;
理论与实证结合:既梳理历史脉络,又引入电影理论(如蒙太奇、长镜头、作者论),通过具体影片(如《公民凯恩》《七武士》《千与千寻》)解析理论;
时效性:第二版修订了2000年后的电影发展(如数字电影、流媒体),反映世界电影的最新趋势
引论: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
第一部分 早期电影
第1章 电影的发明与初期发展:1880年代——1904
第2章 电影的国际化进展,1905—1912
第3章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19
第二部分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
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第5章 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第6章 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
第7章 无声电影后期的好莱坞电影,1920—1928
第8章 1920年代的国际潮流
第三部分 有声电影的发展,1926—1945
第9章 有声电影的兴起
第10章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1930—1945
第11章 其他制片厂制度
第12章 电影与国家政权:苏联、德国、意大利,1930—1945
第13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人民阵线与占领期,1930—1945
第14章 左派、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30—1945
第四部分 战后时期:1945年—1960年代
第15章 战后美国电影,1945-1960
第16章:战后欧洲电影:新现实主义和其背景,1945—1959
第17章 战后欧洲电影:法国、北欧及英国,1945—1959
第18章 战后西方以外国家的电影
第19章 艺术电影和作者观念
第20章 新浪潮与新电影,1958—1967
第21章 战后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45年一1960年代中
第五部分 1960年以来的当代电影
第22章 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1980
第23章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政治批判电影
第24章 1960年代后期以来的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
第25章 新电影和新发展: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和苏联电影
第26章 超越工业化的西方:1970年代以来的拉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
第六部分 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
第27章 美国电影与娱乐经济:1980年代及之后
第28章 走向全球的电影文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