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由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妇合著,中国学者​​范倍​​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为修订增补版)。该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的经典教材,被翻译为六种语言,累计销量超百万册,被誉为“电影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2.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以​​“电影媒介的演变”​​为核心线索,围绕​​技术革新、工业体系、全球化趋势​​三大主线,系统梳理1880年代电影诞生至21世纪初的全球电影发展历程。内容涵盖:

​​技术维度​​:从卢米埃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到数字电影、3D技术,解析电影媒介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工业维度​​:分析好莱坞制片厂制度、苏联“蒙太奇学派”、法国新浪潮等不同电影工业模式的形成与影响;
​​文化维度​​:探讨电影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如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新浪潮、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背景。
全书分为​​八部分28章​​,按时间顺序展开:

​​早期电影​​(1880-1904):电影的发明与初期传播;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法国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
​​有声电影发展​​(1926-1945):有声电影的兴起、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制片厂制度;
​​战后时期​​(1945-1960):新现实主义、新浪潮、左派电影与纪录片运动;
​​当代电影​​(1960-2000):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政治批判电影、全球电影的多元化;
​​电子媒体时代​​(2000至今):数字技术对电影的颠覆、全球电影文化的融合。
​​3. 学术价值与特色​​
​​全球视野​​:突破“西方中心论”,增加对亚洲(中国、日本、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电影的覆盖,如详细分析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与文化背景;
​​理论与实证结合​​:既梳理历史脉络,又引入电影理论(如蒙太奇、长镜头、作者论),通过具体影片(如《公民凯恩》《七武士》《千与千寻》)解析理论;
​​时效性​​:第二版修订了2000年后的电影发展(如数字电影、流媒体),反映世界电影的最新趋势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由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妇合著,中国学者​​范倍​​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夫妇目前生活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克里斯汀·汤普森,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的名誉教授。她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方面的硕士学位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电影 方面的博士学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刘别谦的无声长片。 大卫·波德维尔,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雅克·勒杜电影研究教授。他也是希尔代尔(Hilldale)人文教授。他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内地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卡尔·德莱叶的电影》《电影诗学》《香港电影的秘密》《后理论》等。 两位作者此前的合著有《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2001),以及与珍妮特·斯泰格(Janet Staiger)合作的《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之前的电影风格与制作模式》(1985)。 译者简介 范 倍,重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影历史与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及视听文化;主要译著包括《剪辑节奏》,以及《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等学术译文若干。亦从事编剧、剪辑、导演等工作。

目录
序言
引论: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
第一部分 早期电影
第1章 电影的发明与初期发展:1880年代——1904
第2章 电影的国际化进展,1905—1912
第3章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19
第二部分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
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第5章 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第6章 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
第7章 无声电影后期的好莱坞电影,1920—1928
第8章 1920年代的国际潮流
第三部分 有声电影的发展,1926—1945
第9章 有声电影的兴起
第10章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1930—1945
第11章 其他制片厂制度
第12章 电影与国家政权:苏联、德国、意大利,1930—1945
第13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人民阵线与占领期,1930—1945
第14章 左派、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30—1945
第四部分 战后时期:1945年—1960年代
第15章 战后美国电影,1945-1960
第16章:战后欧洲电影:新现实主义和其背景,1945—1959
第17章 战后欧洲电影:法国、北欧及英国,1945—1959
第18章 战后西方以外国家的电影
第19章 艺术电影和作者观念
第20章 新浪潮与新电影,1958—1967
第21章 战后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45年一1960年代中
第五部分 1960年以来的当代电影
第22章 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1980
第23章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政治批判电影
第24章 1960年代后期以来的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
第25章 新电影和新发展: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和苏联电影
第26章 超越工业化的西方:1970年代以来的拉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
第六部分 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
第27章 美国电影与娱乐经济:1980年代及之后
第28章 走向全球的电影文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中的“金典台词”(基于书中提及的经典影片)
尽管该书是学术性电影史著作,未直接收录电影台词,但书中在分析影片时,常引用​​具有时代意义或艺术价值的经典台词​​作为例证。以下是部分影片的代表性台词(结合电影史知识补充):
​​1.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奥逊·威尔斯)​​
​​台词​​:“玫瑰花蕾,玫瑰花蕾,玫瑰花蕾。”(Rosebud, Rosebud, Rosebud.)
​​背景与意义​​:这是影片的核心隐喻,“玫瑰花蕾”代表凯恩童年未被满足的纯真与爱,象征他对“失去的家园”的永恒渴望。波德维尔在书中分析,这句台词通过重复与留白,成为电影史上“最具诗意的符号”之一。
​​2. 《七武士》(Seven Samurai, 1954,黑泽明)​​
​​台词​​:“农民们不需要武士,他们需要的是米饭。”(Farmers don't need samurai, they need rice.)
​​背景与意义​​:这是影片中农民与武士的对话,揭示了日本战后社会的矛盾——武士阶层的没落与农民的现实需求。汤普森在书中指出,这句台词体现了黑泽明对“阶级差异”的深刻反思,是日本新浪潮电影的经典表达。
​​3. 《精疲力尽》(Breathless, 1960,戈达尔)​​
​​台词​​:“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Je m'en fous, je m'en fous, je m'en fous.)
​​背景与意义​​:这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台词,主角米歇尔的叛逆与迷茫通过重复的“不在乎”传递,象征战后一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抗。波德维尔分析,这句台词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逻辑”,开创了“即兴创作”的新浪潮风格。
​​4. 《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 2001,宫崎骏)​​
​​台词​​:“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What we've once known, we can never truly forget.)
​​背景与意义​​:这是影片中白龙的台词,呼应了宫崎骏对“记忆与成长”的主题。汤普森在书中提到,这句台词通过“模糊的记忆”表达了对“童年纯真”的怀念,是日本动画电影的经典表达。
​​5.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斯皮尔伯格)​​
​​台词​​:“拯救一人,如同拯救整个世界。”(To save one person is to save the whole world.)
​​背景与意义​​:这是影片中拉比的台词,象征着“个体生命”的神圣性。波德维尔分析,这句台词通过宗教隐喻,强化了影片对“人性光辉”的赞美,是二战后“反战电影”的经典表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