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书籍简介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私人日记集,由《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 核心内容与时间跨度
日记始于1970年塔可夫斯基筹备电影《飞向太空》(Solaris),终于1986年他病逝巴黎前两周,时间跨度17年,几乎涵盖其所有作品(《飞向太空》《镜子》《白痴》《乡愁》《牺牲》等)的创作历程,以及《雕刻时光》(Sculpting Time)一书的写作。
2. 内容特色
日记并非简单的创作手记或生活流水账,而是塔可夫斯基精神世界的完整剖白:
创作艰辛:记录了与苏联审查制度的抗争(如《镜子》被官方批评、《潜行者》拍摄时的资金与技术困境)、对电影美学的探索(如“镜头要像呼吸一样自然”“电影是时间的雕刻”);
个人生活:包含经济压力(如买水泥、修房子的琐碎账目)、家庭关系(儿子第一次背诗、与妻子的争吵)、流亡欧洲的境遇(适应陌生文化、坚持俄语写作);
精神坚守:贯穿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艺术家必须成为殉道者”)、对生命真理的哲思(“宗教、哲学和艺术是支撑世界的三大支柱”),以及对死亡的坦然(“疾病是最后的恩赐,让我知道时间所剩无几”)。
3. 价值与评价
本书是研究塔可夫斯基电影艺术与思想脉络的重要文献,被视为“理解其全部创作的关键密码”。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评价塔可夫斯基:“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让影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书籍简介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私人日记集,由《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欧洲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之一,生于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作为一个被放逐的艺术家,在其坎坷的一生中,只完成七部作品,却部部经典。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这样评价他的这位伟大的苏联同行:“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这说明了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
在其最后一部电影《牺牲》拍竣后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塔可夫斯基病逝于巴黎的癌症病院。他被安葬在一个法国小镇的俄国移民墓地。
目录
中译者的话英译者的话塔可夫斯基传略日记:一九七○——一九八六论电影(一九六六)论《飞向太空》论《镜子》论《白痴》论《哈姆莱特》
(展开全部)经典金句(16)
纠错 补充反馈
塔可夫斯基日记中的“经典摘录”(非传统台词,为思想与创作的“内心独白”)
塔可夫斯基的日记以诗意的哲思与赤诚的艺术信念著称,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
1. 关于艺术的本质
“我不相信电影能有许多层次,在电影中,复杂的基调并非产生于多个层次,而是由于镜头的交替剪辑和积累,逐渐产生和丰富起来的。”
“我的影片全都基于我个人的感受。作为艺术家,我的职责是‘把我,恰恰是我,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观众’。如果我试图传达某种别样的东西,那么我就偏离了真理。”
2. 关于创作的坚持
“艺术家必须首先成为殉道者。”(1983年4月日记)
“他们不明白,我并非在制作‘电影’,而是在建造抵御虚无的堡垒。”(《镜子》遭遇官方批评时)
“为了拍好《潜行者》,分镜头手稿改了又改,超过百遍之多。”(记录《潜行者》创作)
3. 关于生命与死亡
“人活着必须有理想,不能折磨他人。这个理想,是精神与伦理法则的概念。”
“终于,考验来了。疾病是最后的恩赐,让我知道时间所剩无几。”(得知患癌后)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美化生活,而让人做好准备迎接死亡。”(《牺牲》拍摄期间)
4. 关于电影与时间
“电影是时间的雕刻。”(核心电影理念,贯穿日记始终)
“《镜子》的成功再次使我确信:当通过银幕讲述故事时,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只有当作者袒露生命真相,才会在观者感知中形成令人信服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