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审判》书籍简介
作者: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奥地利表现主义文学巨匠)
出版信息:1925年首次出版,卡夫卡生前未完成,后由好友马克斯·布洛德整理遗稿发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荒诞小说之一”
。
核心内容
荒诞叙事:
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当天无端被捕,却始终未被告知罪名。他试图通过律师、画家、神父等人物申诉,却陷入官僚体系的迷宫,最终在31岁生日前夕被秘密处决于采石场。
小说以“审判”为隐喻,展现个体在无逻辑权力结构中的无力与异化
。
主题探索:
官僚体制的荒诞:法庭象征无形的权力机器,程序正义沦为形式,如K的案卷始终未被真正审理。
存在主义困境:K的挣扎映射现代人的孤独与疏离,揭示人在庞大体系中的异化。
自我审判与救赎:K的死亡不仅是肉体消亡,更是精神对体制的彻底屈服
。
叙事结构:
碎片化场景:通过K与不同人物的对话推进情节,如律师的敷衍、画家的“三种脱罪方案”、神父的“守门人寓言”,层层深化主题。
开放式结局:K的死亡没有答案,暗示审判的永恒性与人类认知的局限
。
《审判》书籍简介 作者: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奥地利表现主义文学巨匠) 出版信息:1925年首次出版,卡夫卡生前未完成,后由好友马克斯·布洛德整理遗稿发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荒诞小说之一” 。 核心内容 荒诞叙事: 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当天无端被捕,...(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
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1924年因病去世
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目录
第一章 被捕·与格鲁巴赫夫人的谈话·然后是布尔斯特纳小姐
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雇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
第十章 结局
(展开全部)第二章 初次调查
第三章 在空集会室内·大学生·办事处
第四章 布尔斯特纳小姐的女性朋友
第五章 打手
第六章 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 ·解雇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
第十章 结局
经典金句(24)
纠错 补充反馈
“他被捕了,但生活依然继续。”
——开篇点题,揭示荒诞的核心:权力对个体的侵蚀始于无形
。
“你为什么要反抗?你只能接受。”
——守门人对乡下人的警告,隐喻体制的不可撼动
。
“法律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制定的,但帮助的方式是让他们永远等待。”
——律师的讽刺,批判司法效率的虚伪性
。
“我并非要控诉任何人,只是想弄清楚真相。”
——K的申诉本质,映射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问
。
“你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却已经在服刑了。”
——揭示权力对个体的精神压迫,罪名本身即惩罚
。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
——K的朋友蒂托雷利的背叛,暗讽人际关系的工具化
。
“审判不是开始,而是结束。”
——神父的寓言,暗示审判早已内化于人性
。
“你以为自己在反抗,其实只是表演。”
——对K挣扎的终极解构,反抗成为权力游戏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