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审美教育书简》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
​​译者​​:张玉能(译林出版社版)、冯至/范大灿(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朱光潜(节选译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
​​成书时间​​:1793-1794年以书信体写成,1801年首次结集出版
​​核心命题​​:通过审美教育弥合现代性造成的人性分裂,实现“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和谐统一
​​文学地位​​:现代美育理论奠基之作,被哈贝马斯视为“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纲领性文献”
​​装帧​​:平装/精装(不同版本页数不一,如译林版27封信+附录,约25万字)
​​内容梗概​​
​​核心思想​​:

​​人性分裂的现代困境​​
工业文明导致人性分裂为“感性冲动”(被物质欲望支配)与“理性冲动”(被抽象法则束缚),形成“粗野的野蛮人”与“文明的奴隶”两种异化状态。
​​例​​:现代人要么沉溺享乐(如物质消费主义),要么沦为工具理性傀儡(如机械式工作)。
​​游戏冲动的救赎​​
提出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通过审美活动调和感性与理性,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例​​:艺术创作中,诗人既需遵循形式规则(理性),又需表达自由情感(感性)。
​​美育的社会功能​​
主张以艺术教育培养“审美的人”,进而推动政治自由与道德完善。
​​例​​: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失败源于民众未经历审美教育,暴力革命仅是感性冲动爆发。
​​结构框架​​:

​​27封书信​​:从分析人性分裂入手,逐步推导美育的必要性、实现路径及社会意义。
​​关键章节​​:
​​第2封信​​:批判现代文化导致“有用性”压倒“人性”。
​​第15封信​​:定义“游戏冲动”为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第27封信​​:展望“审美王国”中自由公民的理想图景。

《审美教育书简》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 ​​译者​​:张玉能(译林出版社版)、冯至/范大灿(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朱光潜(节选译介)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早年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期创作转向古典主义,主题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风格悲壮雄浑。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等,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河北涿州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德博士。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4年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论著《论歌德》《杜甫传》等。 范大灿(1934— ),山西祁县人。1957年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母校从事德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编写五卷本《德国文学史》,发表过有关德语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论文数十篇以及译著《卢卡奇论德国文学》《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等。

目录
献给美的告白(丁宁)
中译本序言(冯至)
第一封信至第二十七封信
附:论崇高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6)
经典台词精选​​
​​1. 人性与美育本质​​
​​“只有当人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第27封信,定义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美是道德的象征,而道德是人性的最高形式。”​​
——第21封信,揭示美与道德的深层关联。
​​2. 现代性批判​​
​​“我们时代的性格,像一匹被鞭子驱赶的烈马,在需要的轭下痛苦挣扎。”​​
——第1封信,批判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
​​“文明远未带来人性的完善,反而制造了更精致的奴隶。”​​
——第4封信,反思启蒙运动的悖论。
​​3. 艺术与自由​​
​​“艺术必须远离现实,从精神的必然性出发,而非屈从于物质的暴力。”​​
——第22封信,强调艺术的超越性。
​​“诗人是人类的教师,他让自然与法则和解,使瞬间成为永恒。”​​
——第15封信,定义艺术家的使命。
​​4. 教育哲学​​
​​“道德教育若缺乏审美基础,终将沦为虚伪的规训。”​​
——第26封信,批判传统教育的功利性。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感受力与判断力。”​​
——第18封信,提出美育的核心方法。
​​5. 社会理想​​
​​“未来的社会将不再需要法律,因为每个人都会自发地尊重他人的自由。”​​
——第27封信,描绘审美乌托邦图景。
​​“当公民通过美育成为完整的人,政治暴政将自动消亡。”​​
——第9封信,论证美育的政治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