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蛇结》书籍简介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国作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描绘痛苦的大师”,擅长以心理分析揭示人性深渊
。
出版信息:
法语原版《Le Nœud de vipères》于1932年首次出版,202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译者:顾琪静),豆瓣评分9.0分
。
小说以临终老人路易的控诉信为核心,融合日记、忏悔录形式,展现其扭曲的一生
。
核心情节:
路易的“蛇窟”人生:出身卑微的律师路易因自卑与嫉妒,将家人视为仇敌,用吝啬与阴谋构筑“蛇结”,试图通过转移财产给私生子报复子女
。
婚姻悲剧:与妻子伊莎因前任阴影陷入猜忌,四十余年沉默对抗,最终伊莎病逝,路易才惊觉自己从未理解她的爱
。
死亡与觉醒:病危时发现外孙女的善良,短暂敞开心扉,但遗书未竟便离世,留下未解的“蛇结”与迟来的忏悔
。
主题思想:
人性之恶的根源:剖析自卑、贪婪、偏执如何异化人性,路易的守财奴形象与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形成互文
。
自我认知的困境:通过路易的独白,探讨“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哲学命题,揭示人类常被欲望蒙蔽真相
。
救赎的虚妄:路易至死未能斩断“蛇结”,暗示仇恨与算计终将吞噬灵魂,唯有死亡带来解脱
。
文学价值:
被加缪誉为“罪孽散发出摄人心魄的诗意”,三岛由纪夫受其启发创作《爱的饥渴》
。
以冷峻笔触刻画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博弈,被誉为“亲密关系的解剖标本”
。
《蛇结》书籍简介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国作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描绘痛苦的大师”,擅长以心理分析揭示人性深渊 。 出版信息: 法语原版《Le Nœud de vipères》于1932年首次出版,2025年四川...(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
法国小说家。1905年在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毕业。1932年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1933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勋章。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给麻风病人的吻》《蛇结》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胡贝尔致吉娜维耶芙的信
珍妮致胡贝尔的信
(展开全部)第二部
胡贝尔致吉娜维耶芙的信
珍妮致胡贝尔的信
经典金句(30)
纠错 补充反馈
“我的心在一团蝰蛇下窒息,饱浸它们的毒液,在它们的蠕动下苟且地继续跳动着。”
出处:路易自述内心状态,将恨意具象化为毒蛇,展现精神世界的腐化
。
“蛇结其实在我的身心之外,那一条条蝰蛇昨夜就已从我体内逃出,环绕到一起,并在石阶下变成一个丑陋的圆圈。”
隐喻:象征恨意已脱离自我控制,成为吞噬生命的独立存在
。
“我一生中不断做出牺牲,这些记忆侵蚀着我,滋养并增强了我心中日益增长的怨恨。”
心理分析:揭示路易以“牺牲者”自居,实则将怨恨合理化的扭曲逻辑
。
“习惯被人爱慕的人做一切举动都会吸引他人的心灵。而我,习惯招人恨,习惯让人怕,故而我的瞳孔、我的睫毛、我的嗓音乃至我的笑声,全都乖乖地迎合我令人惧怕的意愿。”
人性异化:剖析路易如何主动选择成为“恶人”,以防御姿态固化孤独
。
“蛇结是无法解开的,需要用刀、用剑斩断才行。我来并不是为了带来和平,而是为了带来剑。”
哲学宣言:呼应尼采“权力意志”,展现以暴制暴的绝望反抗
。
“我们并非真正了解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所愿并每每与之无限背离。”
存在主义追问:直指现代人自我认知的普遍困境
。
“我的青春不过是一场漫长的自杀,担心真实的我令人讨厌,于是我连忙另外营造出一个刻意不讨喜的我。”
自我欺骗:揭露路易通过扮演“恶人”逃避真实自我的懦弱
。
“无论何种宗教和信仰,最终都要具体体现在某个人身上:在她们眼中,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生动的形象。”
信仰批判:讽刺宗教救赎的虚伪性,强调人性高于教条
。
“死亡到来之际,我直面被怨恨豢养的扭曲灵魂,在爱与信仰中解开缠绕一生的‘蛇结’。”
救赎悖论:死亡成为唯一解药,但为时已晚的觉醒强化悲剧性
。
“不要误以为我自视过高,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了解这颗心、了解这团蛇结。”
双重自白:既承认自我认知,又沉溺于对“蛇结”的病态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