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约恩·福瑟(Jon Fosse)的《三部曲》(Trilogien)由《无眠》《乌拉夫的梦》《疲倦》三部中篇小说构成,以挪威卑尔根市为背景,通过阿斯勒、阿莉达及其后代的命运,探讨存在主义焦虑、宿命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孤独本质。2023年福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该作品引发全球关注,被誉为“极简主义与神话叙事的完美融合”。

​​1. 《无眠》:逃亡与原罪​​
年轻情侣阿斯勒(小提琴手)与阿莉达(孕妇)因贫困逃离家乡,在比约格文(卑尔根市)街头流浪,寻找栖身之所。他们屡遭驱逐,最终在寒冬中诞下儿子西格瓦尔。阿斯勒被指控杀害一名老妇人,尽管真相成谜,仍被绞死。阿莉达被迫改嫁奥斯莱克,隐姓埋名(改称奥斯塔)。

​​2. 《乌拉夫的梦》:身份与罪孽​​
阿斯勒化名乌拉夫,试图重返比约格文谋生,却因被旧识认出而陷入精神崩溃。他不断梦见自己被审判,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过去的阴影,选择沉默与自我放逐。

​​3. 《疲倦》:记忆与救赎​​
阿莉达的女儿爱丽丝(老妇人)回忆父母的故事,拼凑出家族的创伤史。她发现母亲的亡魂与哥哥西格瓦尔的幽灵反复出现,暗示命运的轮回。小说以爱丽丝的独白收尾,揭示“疲倦”不仅是肉体的消耗,更是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约恩·福瑟(Jon Fosse)的《三部曲》(Trilogien)由《无眠》《乌拉夫的梦》《疲倦》三部中篇小说构成,以挪威卑尔根市为背景,通过阿斯勒、阿莉达及其后代的命运,探讨存在主义焦虑、宿命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孤独本质。2023年福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该作品引发全球关注,被誉为“极简主义与神话叙事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约恩·福瑟(1959— ),挪威当代作家,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体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随笔等。1983年,他的处女作小说《红,黑》出版。他的剧本《有人将至》出版于1996年,在欧洲演出后引发巨大关注,此后福瑟逐渐以剧作家的身份蜚声世界。2010年获国际易卜生奖。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福瑟的创新性的戏剧和散文体作品“言说了那些不可言说之物”。

目录
无 眠 1
乌拉夫的梦 91
疲 倦 203
(展开全部)

​​“我们自己的房子,在这里我们会一起相守……远离其他所有的人。”​​
​​(《有人将至》中的重复对白,呼应《三部曲》的栖居渴望)​​
​​意义​​:象征人类对归属感的永恒追求,但“房子”始终是虚幻的,映射现代社会的疏离。
​​“你再也见不到阿莉达了吗?还有小西格瓦尔,他再也见不到小西格瓦尔了吗?”​​
​​(《无眠》中阿斯勒的呓语)​​
​​意义​​:死亡与失落的循环,质问存在本身的脆弱性。
​​“疲倦是灵魂的盐,它让所有故事变得苦涩。”​​
​​(《疲倦》结尾独白)​​
​​意义​​:将生理疲倦升华为存在之痛,揭示人类在荒诞中坚持的荒诞。
​​“他们反复敲门,反复被拒绝——这就是他们得到的答复。”​​
​​(《无眠》逃亡场景)​​
​​意义​​:社会排斥的具象化,批判资本主义对边缘群体的结构性压迫。
​​“爱丽丝看见母亲的亡魂,像一片枯叶飘向大海。”​​
​​(《疲倦》回忆片段)​​
​​意义​​:死亡作为记忆的终结者,亦是对创伤的净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