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书籍简介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是2025年5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深度纪实作品,作者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主笔王珊。本书以2015年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弑母案为核心,通过全程追踪报道(2016—2023年《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上百位相关人士采访(包括吴谢宇狱中自述、书信、法庭供词及亲友、学校、警方等),结合家族史梳理(吴家、谢家两大家族的成长历程),还原了案件的全貌与背后的复杂动因。
核心内容
案件全程还原:详细记录吴谢宇从“天之骄子”(北大经济学院学生、GRE全球前5%)到“弑母凶手”的堕落轨迹,包括作案前的预谋(伪造母亲辞职信、骗取亲友144万元)、作案过程(杀害母亲、制造出国假象)及逃亡经历(2019年在重庆机场被捕)。
家庭与社会根源:通过纵向梳理吴谢宇家族(祖父辈至当代)与谢家家族的历史,分析其成长环境(父母“学习至上”的教育观念、家庭封闭性、父亲早逝的阴影)如何塑造了他“成绩即价值”的狭隘认知,最终导致人性崩塌。
时代与人性反思:结合社会学、教育学视角,探讨“成绩工具化”“家庭关系异化”“社会价值观单一”等问题,引发读者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教育的本质”“伦理与法律的边界”的思考。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书籍简介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是2025年5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深度纪实作品,作者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主笔王珊。本书以2015年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弑母案为核心,通过全程追踪报道(2016—2023年《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上...(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琪,《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2003年进入三联从事社会调查报道。
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2015年开始做调查记者。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妈妈的消失
第二章 两个家族
第三章 疾病和封闭
第四章 父亲去世与成为“宇神”
第五章 初到北大
第六章 大学的小社会
第七章 踩空
第八章 弑母
第九章 秘密
第十章 后来
记者手记
我们都不是社会的“陌生人” / 吴琪
活成孤岛的“我们” / 王珊
附录
时间线
困在二手时间里的“宇神” /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吴谢宇案与当代中国家庭的纠结 / 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关系中,理解时代与人性 / 李鸿谷(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展开全部)第一章 妈妈的消失
第二章 两个家族
第三章 疾病和封闭
第四章 父亲去世与成为“宇神”
第五章 初到北大
第六章 大学的小社会
第七章 踩空
第八章 弑母
第九章 秘密
第十章 后来
记者手记
我们都不是社会的“陌生人” / 吴琪
活成孤岛的“我们” / 王珊
附录
时间线
困在二手时间里的“宇神” /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吴谢宇案与当代中国家庭的纠结 / 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关系中,理解时代与人性 / 李鸿谷(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经典金句(17)
纠错 补充反馈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金典台词及解读
书中的台词多源自吴谢宇的狱中自述、书信及法庭供词,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折射出案件背后的人性困境。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1. 关于“成绩即价值”的扭曲认知
“考第一名就是我对妈妈的唯一意义,是我让妈妈为我骄傲的唯一方式,考不了第一名,我就对妈妈没有意义了。”(吴谢宇狱中自述)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吴谢宇“成绩工具化”的核心逻辑——他将“考第一名”等同于“自我价值”,甚至“母爱的来源”。这种扭曲的认知源于家庭“学习至上”的教育观念,让他将人生意义窄化为“成绩”,最终因“无法保持第一”而陷入绝望。
2. 关于“封闭与孤独”的心理状态
“表面上的阳光开朗,只不过是我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而戴的假面具。”(吴谢宇给舅舅的信)
解读:吴谢宇的自述暴露了他“封闭自我”的生存策略——为了符合家庭与社会的“优秀”期待,他隐藏了内心的恐惧、孤独与负面情绪。这种“面具”让他逐渐失去真实的情感连接,最终走向极端。
3. 关于“弑母”的“合理性”辩解
“我想让母亲‘得到解脱’。父亲走的时候一直喊疼,一直喊小宇,我觉得是因为我没去送他最后一程才害得他死不瞑目,于是就产生了一股对亲戚的怨气。我想帮母亲解脱,不再受苦。”(吴谢宇法庭供词)
解读:吴谢宇试图用“解脱”来合理化弑母行为,反映了他的“自我欺骗”与“逻辑混乱”。他将父亲的死归咎于自己,又将母亲的“痛苦”(实则是家庭压抑的氛围)视为“需要解脱的负担”,这种扭曲的逻辑最终导致了悲剧。
4. 关于“人性的异化”与“工具化”
“我们被‘成绩工具化’的悲剧。他如精密齿轮,在‘高分-母爱-自我认同’的单一轨道上高速运转,家庭苦难与教育期待,共同塑造出‘成绩即价值’的狭隘认知。”(记者手记)
解读:记者的总结揭示了吴谢宇案的普遍性——他的悲剧不是个例,而是当代中国“成绩至上”教育环境下的典型产物。这种“工具化”让个体失去了人性的温度,沦为“分数的奴隶”。
5. 关于“反思与救赎”的呼吁
“我们都应该反思,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吴谢宇案这一沉重深渊,会发现其中折射的人性困局、价值迷失,与所处职业场域的挣扎,有着惊人的精神同构。”(作者后记)
解读:作者通过案件呼吁社会关注“人性的本质”——无论职业、身份如何,人都应保持“人的温度”,避免被“工具化”与“异化”。这种反思对当代社会的“内卷”“焦虑”等现象具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