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棋王·树王·孩子王》书籍简介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原名钟阿城)的成名作,收录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说,以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知青下乡)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探讨人性、自然与文化的深层命题。
核心主题与叙事特色:
个体与时代的对抗
《棋王》:主人公王一生在物质匮乏中痴迷象棋,以“无字棋”寄托精神追求,展现乱世中个体通过文化坚守实现自我救赎
。
《树王》:护林人肖疙瘩以命相护“树王”,最终因砍伐事件精神崩溃而亡,隐喻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毁灭
。
《孩子王》:知青教师挑战教条化教育,试图以识字与写作唤醒学生独立思考,却因“不合时宜”被驱逐,批判形式主义对心灵的禁锢
。
文化寻根与哲学思辨
阿城融合道家“无为”思想与儒家入世精神,如《棋王》中“为棋不为生”的生存智慧,以及《树王》里“人吃饭是精神需要”的生命哲学
。
通过“棋”“树”“字”等意象,构建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如《孩子王》中“流水账写作法”对僵化教育的反叛
。
魔幻现实主义笔法
以冷静克制的白描手法呈现荒诞现实,如《树王》中大火焚烧山林的末日图景,暗喻集体暴力的非理性
。
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王德威称为“8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豆瓣评分长期稳居9.3分
。
影视改编:1988年谢晋监制电影《棋王》,2023年动画短片《树王》入围戛纳电影节
。
《棋王·树王·孩子王》书籍简介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原名钟阿城)的成名作,收录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说,以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知青下乡)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探讨人性、自然与文化的深层命题。 核心主题与叙事特色: 个体与时代的对抗 《棋王》:主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阿城,作家,编剧,摄影师,文化项目策划者。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字,以小说《棋王》著名。其他陆续有剧本、杂文、评论等;198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驻校作家;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驻市作家;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2000年,台北驻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获选中国书业年度图书。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做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目录
棋 王
树 王
孩子王
附 录
初版漫画像/曹力画(1985)
简体版自序(1998)
《树王》意大利文版自序(1990)
小说选日文版自序(1992)
台湾版自序(2007)
(展开全部)树 王
孩子王
附 录
初版漫画像/曹力画(1985)
简体版自序(1998)
《树王》意大利文版自序(1990)
小说选日文版自序(1992)
台湾版自序(2007)
经典金句(30)
纠错 补充反馈
一、《棋王》
“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
——王一生阐述棋道与生存的关系,揭示精神追求对肉体的超越
。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
——王一生拒绝世俗功名,定义“真人生”的朴素哲学
。
“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
——象棋隐喻人生,强调主动创造机遇的重要性
。
二、《树王》
“树王就是它,不是人!”
——肖疙瘩对自然神性的宣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
“大火霎时封了山顶……我从未真正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山林大火的毁灭性场景,暗喻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
“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
——揭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
三、《孩子王》
“教材倒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
——讽刺教条化教育对知识的异化
。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
——王福父亲对劳动价值的朴素认知,呼应“真人生”主题
。
“字典是通往世界的钥匙,但钥匙被锁在铁盒里。”
——象征知识被权力垄断的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