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秋园》书籍简介
作者:杨本芬(1940年生,湖南湘阴人,花甲之年开始写作)
出版时间:202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
类型:非虚构回忆录 / 女性生命史诗
核心内容:
秋园生平:
早年漂泊:1914年生于洛阳行医家庭,12岁裹脚,17岁因饥荒被军官杨仁受强娶,婚后丈夫懦弱无能,家道中落。
战乱求生:抗战期间携子女逃亡至湖南乡下,丈夫病逝后,为养活孩子卖嫁妆、乞讨,甚至被迫改嫁湖北。
晚年悲怆:66岁再嫁后痛失幼子,89岁临终前仍攥着记录人生轨迹的纸条:“1932年洛阳→南京;1937年汉口→湘阴……” 。
叙事视角:
由秋园长女之骅(作者杨本芬)执笔,以厨房灶台为书桌,耗时两年写完母亲的一生。书中穿插两代女性视角:秋园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女儿之骅逃离包办婚姻、用知识改写命运,形成“苦难代际传递与抗争”的复调叙事 。
历史切片:
通过秋园经历串联民国覆灭、抗日战争、饥荒、文革等重大事件,展现底层民众如何被时代巨轮碾压,又以“浮木般的韧性”延续生命。书中对饥饿、批斗、性别压迫的描写直击人性深渊 。
主题与风格:
平民史诗:以个体命运折射百年中国剧变,被誉为“女性版《活着》”。
白描力量:摒弃华丽修辞,用质朴语言呈现真实苦难(如饿殍遍野时“人剥开死人肚皮找食”),引发强烈共情 。
女性觉醒:揭露旧社会女性“从出生即被物化”的困境(秋园被卖作童养媳、女儿之骅反抗包办婚姻),强调知识与写作对女性命运的重塑 。
《秋园》书籍简介 作者:杨本芬(1940年生,湖南湘阴人,花甲之年开始写作) 出版时间:202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 类型:非虚构回忆录 / 女性生命史诗 核心内容: 秋园生平: 早年漂泊:1914年生于洛阳行医家庭,12岁裹...(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目录
自序 厨房里的写作
第一章 洛阳 南京
第二章 山起台
第三章 花屋里
第四章 黄泥冲
第五章 赐福山
第六章 跑
第七章 归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展开全部)第一章 洛阳 南京
第二章 山起台
第三章 花屋里
第四章 黄泥冲
第五章 赐福山
第六章 跑
第七章 归
代后记 解命运的谜
经典金句(16)
纠错 补充反馈
“人死如灯灭,你对我的好,我到地下也记得。只是我不能陪你再过些日子,如今这样只能拖累你……”
——秋园临终前对女儿之骅的告别,展现母爱的隐忍与决绝 。
“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刻画乱世中底层民众麻木而坚韧的生存哲学 。
“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
——全书核心金句,揭示女性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 。
“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秋园晚年丧子后的绝望独白,道尽生命重压下的精神崩溃 。
“天空蓝得耀眼,植物绿得耀眼,山坎上裸露的红土鲜亮得耀眼……提着簸箕捡狗粪的老倌子和看牛的细伢子打着呵欠、抹着眼睛。”
——以反差意象呈现饥荒年代的荒诞与残酷 。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
——作者写作初衷,强调记录个体生命对抗遗忘的意义 。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
——隐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 。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
——对旧中国女性集体命运的悲悯凝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