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书籍简介
《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是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撰写的丘吉尔权威传记,2021年5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以​​40余种全新史料​​(包括英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战时内阁会议记录、丘吉尔子女的私人文件等)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从贵族青年到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人生历程,重点聚焦其二战期间的政治决策与领导力。

核心内容
​​成长与性格塑造​​:
书中揭示了丘吉尔性格的根源——他一生渴望取悦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却对几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保持贵族蔑视;他对大英帝国的热爱、厚重的历史感,以及“用历史指导现实”的思维方式,贯穿其政治生涯。
​​职业生涯与关键抉择​​:
从1900年进入议会到1965年去世,丘吉尔经历了多次政治起伏:曾因反对关税改革被保守党开除(1904年),后加入自由党;一战期间担任海军大臣,主导“加里波利战役”(虽失败但积累了军事经验);二战期间临危受命出任首相(1940年),领导英国对抗纳粹德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领袖。
​​领导力与人性复杂性​​:
书中不仅展现了丘吉尔的“超人”特质(如战略远见、勇气、幽默感),也揭示了他的“凡人”一面:工作狂(每日工作16小时以上)、酗酒(晚年每日饮用威士忌)、对家人的疏离(与妻子克莱门汀的婚姻虽有感情,但常因工作忽视家庭)。
​​历史评价与遗产​​:
通过同时代人物的评价(如罗斯福的私人使节霍普金斯称其“所到之处皆为前线”,陆军元帅艾伦·布鲁克爵士称其为“超人”),以及后世的历史研究,本书呈现了丘吉尔作为“20世纪最伟大政治领袖之一”的地位——他不仅领导英国赢得二战,更通过“铁幕演说”(1946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其“自由、民主、责任”的价值观影响了战后世界秩序。

《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书籍简介 《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是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撰写的丘吉尔权威传记,2021年5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以​​40余种全新史料​​(包括英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战时内阁会议记录、丘吉尔子女的私人文件等)为基础,...(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Roberts)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索尔兹伯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巨人》(获沃尔夫森历史奖)、《掌控者与指挥官》(获埃默里·里弗斯奖)、《战争风云》(获英国陆军图书奖)。最新作品《拿破仑大帝》(2014)获拿破仑基金会大奖和《洛杉矶时报》传记文学奖。 罗伯茨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和历史学会会员,也是国际丘吉尔学会理事。现任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访问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罗杰与玛莎·默茨访问研究员。

目录
感谢的话
引言
第一部分 准备
第1章 名门望族 (1874年11月—1895年1月)
第2章 战火纷飞凌云志 (1895年1月—1898年7月)
第3章 从恩图曼经比勒陀利亚到奥尔德姆 (1898年8月—1900年10月)
第4章 横穿议员席,走向反对党 (1900年10月—1905年12月)
第5章 一个自由帝国主义者 (1906年1月—1908年4月)
第6章 爱情与自由主义 (1908年4月—1910年2月)
第7章 内政大臣 (1910年2月—1911年9月)
第8章 海军大臣 (1911年10月—1914年8月)
第9章 “这场光荣、美味的战争” (1914年8月—1915年3月)
第10章 加里波利 (1915年3月—11月)
第11章 从塞子街走向胜利 (1915年11月—1918年11月)
第12章 联盟政治 (1918年11月—1922年11月)
第13章 救赎 (1922年11月—1926年5月)
第14章 撞车 (1926年6月—1931年1月)
第15章 在野岁月 (1931年1月—1933年10月)
第16章 拉响警报 (1933年10月—1936年3月)
第17章 绥靖政策的鼎盛时期 (1936年3月—1938年10月)
第18章 辩护 (1938年10月—1939年9月)
第19章 “温斯顿回来了” (1939年9月—1940年5月)
第20章 成为首相 (1940年5月)
第二部分 考验
第21章 法国沦陷 (1940年5月—6月)
第22章 不列颠之战 (1940年6月—9月)
第23章 闪电战 (1940年9月—1941年1月)
第24章 “以守为攻” (1941年1月—6月)
第25章 “相约相聚” (1941年6月—1942年1月)
第26章 灾难 (1942年1月—6月)
第27章 沙漠中的胜利 (1942年6月—11月)
第28章 一个大陆的救赎 (1942年11月—1943年9月)
第29章 难啃的软肋 (1943年9月—1944年6月)
第30章 解放 (1944年6月—1945年1月)
第31章 胜利与失败 (1945年1月—7月)
第32章 反对党 (1945年8月—1951年10月)
第33章 梅开二度 (1951年10月—1955年4月)
第34章 “夕阳漫漫” (1955年4月—1965年1月)
尾声 “与命运同行”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6)
《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金典台词及解读
丘吉尔的言论以​​坚定、幽默、富有哲理​​著称,以下是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及背景解读:
1. ​​关于坚韧与勇气​​
“永不,永不,永不屈服!”(Never, never, never give in!)
背景:1941年11月,丘吉尔在伦敦市政厅发表演讲,回应纳粹德国对英国的“不列颠空战”轰炸。当时英国处于战争最艰难的阶段,伦敦多次遭到空袭,民众士气低落。丘吉尔用这句话鼓舞国民,强调“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敌人的关键。
解读:这句话成为丘吉尔的标志性口号,体现了他对“勇气”的定义——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坚持。正如他在书中所述:“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2. ​​关于失败与成长​​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勇气去继续。”(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背景:1915年,丘吉尔因“加里波利战役”失败(英国军队伤亡惨重)被迫辞去海军大臣职务,陷入政治低谷。他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反思失败的意义。
解读:丘吉尔认为,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真正的失败是“放弃尝试”。他后来在二战中多次遭遇挫折(如1942年“火炬行动”初期失利),但始终保持“继续前行”的勇气,最终扭转了战局。
3. ​​关于乐观与希望​​
“若你正穿越地狱,继续前进。”(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背景: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法国,英国面临“被入侵”的威胁。丘吉尔在私下对助手说这句话,鼓励自己和团队“在最黑暗的时刻保持希望”。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丘吉尔的“乐观主义”——他相信“黑暗之后必有光明”,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迎来胜利。正如他在《他们最辉煌的时刻》(Their Finest Hour)中所写:“1940年是无法超越的,这是一个生与死同样美好的时代。”
4. ​​关于责任与使命​​
“伟大的代价是责任。”(The price of greatness is responsibility.)
背景:1908年,丘吉尔当选英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内阁职务),负责推动自由贸易改革。他在演讲中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认为“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解读:这句话是丘吉尔政治理念的核心——他认为,领导者必须承担起“为国家和人民负责”的使命,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他后来在二战中坚持“不与纳粹妥协”的立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5. ​​关于幽默与人性​​
“我从不担心行动的危险,更担心不行动的危险。”(I never worry about action, but only about inaction.)
背景:1938年,英法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如《慕尼黑协定》),丘吉尔强烈反对。他在议会发言中说这句话,批评“绥靖政策”的“消极”本质。
解读:丘吉尔的幽默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不行动”比“行动失败”更可怕,因为“不行动”意味着放弃希望,而“行动”即使失败,也能积累经验、鼓舞士气。
6. ​​关于历史与未来​​
“历史会善待我,因为我将书写它。”(History will be kind to me for I intend to write it.)
背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丘吉尔在辞职演讲中说这句话。他知道自己可能因“战时政策”受到批评,但相信“历史会公正评价他的贡献”。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丘吉尔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由“行动者”书写的,而不是“旁观者”。他后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正是为了“记录历史的真相”,让后人了解他的决策逻辑与动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