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书籍简介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Tout Compte Fait)是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回忆录终卷​​,2024年12月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译者:台学青)。作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的最后一部,本书以“暮年回望”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她从“传统家庭规矩女孩”到“女性主义思想先驱”的成长历程,融合了个人经历、思想形成、人际关系与时代观察,是理解其哲学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核心文本。

核心内容
​​成长与自我觉醒​​:
波伏瓦出生于优渥但充满束缚的传统家庭,童年对书籍的痴迷种下了“独立思考”的种子。她通过交友、读书、旅行不断突破社会角色的限制,拒绝“结婚生子”的传统路径,选择以“写作”与“探索”定义自己的人生。书中详细描述了她如何从“被家庭期望规训的女孩”转变为“追求精神独立的个体”,例如童年对《包法利夫人》的阅读如何激发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思想形成与存在主义实践​​:
作为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波伏瓦在自传中深度剖析了自己思想的形成过程。她将存在主义哲学与个人经历结合,探讨了“个体自由”“责任”“与他人关系”等核心议题。例如,她通过战争期间的经历,反思“极端环境下个体如何追求自由”;通过与萨特等知识分子的交往,阐述“思想碰撞对自我认知的推动”。
​​女性主义与时代观察​​:
波伏瓦在书中重申了“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的核心观点(源自《第二性》的延伸)。她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女性的社会处境,批判了“制度压迫”与“性别偏见”,并强调“女性的解放需要自我觉醒与主动改变”。此外,她还记录了对“国际局势”“年轻人态度”等时代问题的观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精神家园与生活哲学​​:
波伏瓦的自传不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部“精神成长的史诗”。她通过“阅读、写作、旅行、交友”构建了丰盛辽阔的精神家园,强调“感受、思考与创作是终身的事业”。即使面对衰老与终结,她仍坚持“如果真正地爱过生活,就不会放弃”的信念。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书籍简介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Tout Compte Fait)是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回忆录终卷​​,2024年12月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译者:台学青)。作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的最后一部,本书以“...(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法国哲学家、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驱,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波伏瓦对性别平等、家庭、婚姻和母职的批判性分析,影响了无数女性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目录
第一章 我何以成为我
当然,生活在很多方面也改变了我,但透过所有的变化,我依然认得出最初的自己。
第二章 创造自己
我保持描述世界和自己人生的欲望,不想放弃文学时而还会给我的那种令人兴奋的感觉:写作的过程就是在想象中创造自己。
第三章 依然好奇
如今的我是否比过去懂得更多一点了?知识更新得那么快,尽管我从未停止学习,无知仍在增长。
第四章 探索世界
当我穿街走巷,混迹人群,一个城市和那里的居民就活了起来,这种圆满是词语所不能给我的。
第五章 交流访学
我们碰到的所有人对我们作品感兴趣的程度都让我吃惊:这位拉着萨特的手,激动得眼泛泪花;那位热情地跟我讨论《第二性》。
第六章 国际观察
直到1966年,我们每年夏天都去待上几个星期……那里的万千风景、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我们。
第七章 时代风云
我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一是女性的地位,二是年轻人的态度。
第八章 别无他求
我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他人传达我对生活的感悟,让自己在他人心中存在—— 这个目的我差不多达到了。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金典台词及解读
波伏瓦的语言风格​​坚定、真诚、富有哲理​​,以下是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及解读:
1. 关于​​自我定义与自由​​
“我存在。我被抛到人世,只得遵从此间的规则,忍受此间的坎坷,受制于他人的意志,顺从时局和历史的潮流,我确实有理由把自己的生活视为一场偶然,但我同时又没有理由这样想,这让我头晕目眩。假如我从未出生,也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因此,必须基于‘我存在’这个事实来思考一切。”(第一章《我何以成为我》)
解读:波伏瓦以“存在”为起点,强调“自我”的主体性。她拒绝被“偶然”或“他人意志”定义,认为“存在”本身是思考一切的根基。这种对“自我存在”的坚定认知,是她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哲学基础。
2. 关于​​主动生活与选择​​
“我从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去生活。我的探索时常把我引入死胡同,但也让我收获良多,得到滋养。这种人生态度增加了我走向那场决定性相遇的概率。”(第一章《我何以成为我》)
解读:波伏瓦反对“被动接受命运”,认为“主动探索”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即使面对“死胡同”,她也将挫折视为“滋养”,这种“积极行动”的态度,是她实现“自我塑造”的关键。
3. 关于​​女性追求与独立​​
“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全书核心观点,源自《第二性》的延伸)
解读:波伏瓦批判了“女性必须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偏见,认为女性的价值在于“成为完整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事业与人格。这种观点不仅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也是她对“人性解放”的呼吁。
4. 关于​​真理与探索​​
“我用对真理的爱,摆脱了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而真理给了我应得的奖赏。对存在的一切探索都注定失败,但我们大可坦然接受这一失败。放弃成为上帝的徒劳幻想,生存本身足以慰藉人心。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但我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第一章《我何以成为我》)
解读:波伏瓦认为“真理”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即使“探索注定失败”,也应保持对真理的热爱。她拒绝“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强调“生存本身”的意义,这种对“真理”的执着,是她哲学思想的核心动力。
5. 关于​​衰老与生命价值​​
“根据他们的说法,为了不辜负他们,我应该说我始终觉得自己很年轻,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我试着理解他们的反应。他们很多人一方面把我当成偶像,另一方面又在我这里寻找自我认同。他们觉得,我应该永远泰然自若,应该能够证明,不是不可能从容面对所有人生考验,尤其是衰老。”(第六章《国际观察》)
解读:波伏瓦坦然承认“衰老是共同的命运”,拒绝“假装年轻”的虚伪。她认为“从容面对衰老”的关键在于“正视生命的有限性”,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展现了她作为哲学家的豁达与深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