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倾城之恋》书籍简介
作者: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以剖析人性幽微与都市情感著称,代表作包括《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出版信息:
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首发于1943年《杂志》月刊,收录于《传奇》小说集(1944年),中文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多次再版,豆瓣评分9.1分。
英文版《Love in a Fallen City》被译介至全球,成为海外研究张爱玲的必读文本。
核心情节:
破落家族的生存博弈:上海白公馆的没落千金白流苏,经历失败婚姻后寄人篱下,与兄嫂关系恶化,决意赴香港寻求新出路。
情场高手的较量:多金单身汉范柳原以游戏人生态度接近流苏,两人在浅水湾饭店展开心理博弈——流苏欲以婚姻为筹码换取生存保障,柳原则试图维持自由身。
战争催化的婚姻:日军轰炸香港,浅水湾的生死危机迫使柳原放弃虚伪游戏,与流苏在废墟中互表真心,最终结为夫妻。
主题思想:
爱情与现实的荒诞互文:揭露婚姻本质是“长期卖淫”(柳原语),爱情在利益算计中沦为生存工具,如流苏坦言“她要的是一个活人的身子,能喘气的”
。
女性困境的镜像:白流苏的挣扎映射旧社会女性“从婚姻牢笼到婚姻牢笼”的循环,其“倾城”结局实为战乱偶然性对女性主动性的消解
。
文明虚妄的寓言:香港沦陷摧毁物质繁华,却暴露人性本真,张爱玲借“倾城”反讽“文明”在灾难前的脆弱
。
文学特色:
参差对照的叙事:将古典章回体结构(如胡琴意象首尾呼应)与西方意识流手法结合,如流苏战时幻觉段落展现心理流动
。
苍凉美学:语言华丽而冷冽,善用隐喻(如“灰砖墙”象征永恒与脆弱),营造“华丽袍子下的虱子”式生存图景
。
反高潮设计:战争作为“高潮”被日常化(如轰炸中柳原折返仅因“不忍见她死”),消解传统英雄叙事
《倾城之恋》书籍简介 作者: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以剖析人性幽微与都市情感著称,代表作包括《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出版信息: 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首发于1943年《杂志》月刊,收录于《传奇》小说集(1944年),中文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多次再版...
(展开全部)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解读:直指婚姻的经济属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将情感商品化的本质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背景:流苏自述漂泊心境,暗示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不由己。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场景:流苏战时对婚姻的顿悟,揭示乱世中唯一真实的是“活着”本身
“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人物:流苏在白公馆的生存困境,体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双重压迫
意象:以胡琴比喻人生,批判世俗节奏对生命本真的扭曲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主题:张爱玲对情感的悲观主义宣言,呼应《金锁记》中“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场景:柳原与流苏在轰炸中的对话,暗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
背景:香港沦陷后的人性异化,批判所谓“文明”对野蛮的遮蔽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叙事视角:张爱玲标志性的宿命论,消解因果逻辑,凸显存在的偶然性
宣言:流苏以“无用”姿态(装傻、示弱)反制柳原的算计,展现东方女性独特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