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书籍简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日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1962— )历时8年创作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由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11月出版(ISBN:9787544294041)。该书以“电影创作”为核心线索,回顾了是枝裕和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涵盖其经典作品(如《幻之光》《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小偷家族》)的创作缘起、理念与幕后故事,同时融入他对电影艺术、社会人生及自我成长的深度思考。

​​核心内容与特色​​
​​创作生涯的全景记录​​:
书中以“时间线+作品案例”为框架,详细讲述了是枝裕和从“赊账拍片”的新人导演,到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大师”的成长历程。例如,《无人知晓》(2004年)的创作源于他对“儿童视角”的关注,《小偷家族》(2018年)则聚焦“边缘家庭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均体现了他对“真实生活”的捕捉与思考。
​​电影理念的深度剖析​​:
是枝裕和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电影的独特观点:
​​虚构与纪录片的区别​​:他认为“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通过情感转移让观众与主人公共鸣;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通过他者的故事批判观众自身”。
​​创作的态度​​:强调“开放自我”是纪录片导演的核心课题,反对“预设效果”的“作假”行为,主张“面对生成”(即让拍摄对象自愿打开心扉)。
​​成长的本质​​:提出“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这一观点贯穿其对电影与生活的思考。
​​文化与人生的反思​​:
书中融入了是枝裕和对日本文化、社会伦理的观察。例如,他探讨了“生与死”的关系(东方人认为“生与死是表里一体”),以及“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反对“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绝对化观念)。
​​读者评价与影响​​
该书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被《朝日新闻》等媒体盛赞为“创作者的圣经”。读者评价其“文字温暖而深刻,既有电影人的专业洞见,又有普通人的生活温度”,是“了解是枝裕和电影世界的最佳入口”。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书籍简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日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1962— )历时8年创作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由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11月出版(ISBN:9787544294041)。该书以“电影创作”为核心线索,回顾了是枝裕和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涵盖其...(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目录
后记般的前言
第一章 用分镜图完成的处女作
1995—1998
第二章 青春期·挫折
1989—1991
第三章 执导与作假
1992—1995
第四章 非黑 非白
2001—2006
第五章 失去亲人,生活何以为继
2004—2009
第六章 世界各大电影节巡礼
第七章 来源于电视的电视论
2008—2010
第八章 电视剧能实现的事,以及它的局限
2010—2012
第九章 作为料理人
2011—2016
终章 献给今后立志拍电影的人
后记 连锁
是枝裕和年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4)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对电影与人生的思考)
是枝裕和的语言风格​​温和、真诚​​,常以“电影人”的视角表达对“真实”“成长”“人性”的思考。以下是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及解析:
​​1. 关于“虚构与纪录片”​​
​​句子​​:“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而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虚构作品的作用是通过感情的转移,使观众在情感上与主人公达到一致,在短短两小时内为他们提供远离现实、类似做梦般的人生体验。而纪录片中的人物是作为他者登场的,作品与其说是为了凸显他们的故事,不如说是为了批判作为观众的我们。”
​​解析​​:这句话是是枝裕和对“电影功能”的核心定义。他认为,虚构作品(如剧情片)的价值在于“情感共鸣”,让观众暂时逃离现实;而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社会批判”,通过他人的故事反思自身的生活。
​​2. 关于“成长的本质”​​
​​句子​​:“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解析​​:这句话贯穿全书,是是枝裕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他认为,“绝望”是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在面对困境时,人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韧性”与“希望的力量”。
​​3. 关于“创作的自我要求”​​
​​句子​​:“优秀的创作者即使不依靠演员的即兴表演,也能当场写出想要的剧本。如果写不出来,就没有资格成为编剧。”
​​解析​​:这句话是是枝裕和对“编剧能力”的要求。他认为,“即兴”是“写不出来的借口”,优秀的编剧应具备“当场创作”的能力,通过文字精准传递角色的情感与故事的逻辑。
​​4. 关于“生与死的关系”​​
​​句子​​:“在日本文化中,‘死者’代替了西方文化中的‘神’。死去的人并不是就这样离开了世间,而是从外部批判我们的生活,承担着伦理规范的作用。”
​​解析​​:这句话是是枝裕和对“日本生死观”的解读。他认为,日本文化中的“死者”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他们通过“伦理规范”监督活着的人,这种观念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如《无人知晓》中对“儿童责任”的探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