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译者:陈琳(经典译本)、张伯埙(2024年新译本)
出版信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ISBN 9787559486134,平装)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4年12月,ISBN 9787505760288,精装)
创作背景: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流放中断写作,未完成即去世,2024年因王小波推荐及社会派推理热潮重译再版
。
2. 核心情节
童年创伤:孤女涅朵奇卡幼年丧父,继父叶菲莫夫是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因天才受挫变得暴戾,虐待妻子并诱导涅朵奇卡偷窃,最终自杀
。
三段人生际遇:
公爵家庭:被公爵收留后与卡加郡主建立纯真友谊,但卡加因家庭搬迁被迫分离,涅朵奇卡首次体验阶级差异与情感撕裂
。
养母米哈伊洛芙娜家:寄居期间目睹养母被丈夫彼得精神虐待,涅朵奇卡从怯懦到勇敢反抗,揭露彼得虚伪,成为家庭悲剧的转折点
。
自我觉醒:通过阅读与思考,涅朵奇卡摆脱幻想,直面现实,最终在精神废墟中重建独立人格
。
3. 主题与风格
女性觉醒:通过涅朵奇卡从“讨好型人格”到精神独立的蜕变,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
。
社会批判:
阶级压迫:公爵家庭的奢靡与底层贫困形成对比,揭露19世纪俄国社会不公。
精神暴力:彼得对养母的精神PUA、叶菲莫夫的虚伪天才主义,映射权力对个体的异化
。
心理现实主义:陀氏标志性的“灵魂拷问”手法,大量内心独白展现人物在善恶、幻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
4. 文学价值
历史意义:陀氏未完成遗作,被誉为“《罪与罚》前传”,填补其早期创作中女性叙事的空白。
奖项与评价:
王小波称其“为自省而读”,豆瓣评分9.1,被赞“比《活着》更温柔的BE美学”。
2024年再版引发热议,被称为“女性精神觉醒的启蒙之书”
。
艺术特色:诗化语言与哥特式意象交织,如“白色橄榄树”象征虚妄希望,“破碎的琴弦”隐喻天才陨落
。
剧情简介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 译者:陈琳(经典译本)、张伯埙(2024年新译本) 出版信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ISBN 9787559486134,平装) 中国友谊出版...(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俄国文学的巨擘,心理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探讨了人性、道德、自由和政治等重大课题。他洞悉人类灵魂的奥秘,对人类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描绘。其作品被翻译成170多种语言,文学风格对20世纪的世界文坛、存在主义及超现实主义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经典金句(19)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王小波评价,揭示作品对灵魂拷问的永恒价值
。
“你所谓的高尚,不过是用他人的痛苦垫高自己的优越感。”
——涅朵奇卡反驳养父彼得,直指道德伪善
。
“爱不应是匍匐在地的献祭,而是两棵树在风中的相互致意。”
——卡加郡主对平等情感的诠释,象征女性友谊的觉醒
。
“我终于明白,幻想是毒药,而真相才是解药。”
——涅朵奇卡告别童年幻想的独白,标志精神独立
。
“你以为眼泪能换来怜悯?不,它只会喂养更多的恶。”
——养母米哈伊洛芙娜临终醒悟,揭露忍耐的代价
。
“天才?不过是穷困与疯狂的遮羞布!”
——叶菲莫夫的嘶吼,批判社会对底层天才的扼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