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南方与北方》书籍简介​​
​​作者​​: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1810-1865),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社会写实作品著称,代表作包括《玛丽·巴顿》《克兰福德》等。
​​出版信息​​:1855年首次连载,后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发行。
​​背景设定​​:

​​地域对比​​:以英国南部乡村(赫尔斯通)与工业革命时期的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原型为曼彻斯特)为舞台,展现南方的田园温情与北方的机械冷酷。
​​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进程,阶级矛盾(工厂主与工人)、宗教信仰冲突(牧师家庭与世俗社会)交织。
​​核心剧情​​
​​人物迁徙​​:牧师之女玛格丽特因父亲信仰危机举家迁至北方,从优雅的南方生活跌入工业城市的混乱。
​​阶级碰撞​​:玛格丽特与工厂主约翰·桑顿因劳资矛盾对立,却在冲突中渐生情愫。桑顿代表新兴资本家,试图调和工人权益与企业生存。
​​情感升华​​:罢工事件、工人贝茜的死亡等冲突推动两人互相理解,最终跨越地域与阶级差异结合。
​​主题与意义​​
​​工业文明批判​​:揭露工业化对自然与人的异化,如米尔顿的烟雾、工人的疾病。
​​女性觉醒​​:玛格丽特从被动适应到主动介入社会事务,体现维多利亚女性意识的萌芽。
​​地域文化隐喻​​:南方象征传统、情感与自然,北方象征进步、理性与秩序,二者融合象征社会转型。

《南方与北方》书籍简介​​ ​​作者​​: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1810-1865),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社会写实作品著称,代表作包括《玛丽·巴顿》《克兰福德》等。 ​​出版信息​​:1855年首次连载,后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 英国小说家。当时以哥特式的灵异小说闻名,之后的评论家则更推崇她的工业流派小说,主要写中等出身年轻女性的感情,也精细地描绘了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代表作有《玛丽•巴顿》《克兰福德》《南方与北方》等。她生前与勃朗特姐妹和乔治•爱略特等齐名。 译者 主万(1924―2004),资深翻译家,原名叶治,安徽桐城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1986年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颁发的桑顿·尼文·怀尔德奖。主要译作有《远大 前程》《荒凉山庄》《巴塞特郡纪事》《阿斯彭文稿》《夜色温柔》《洛丽塔》等。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婚前的忙碌00
第二章蔷薇与刺0
第三章“欲速则不达”0
第四章怀疑和困难0
第五章决定0
第六章告别0
第七章新的场景和新的面孔0
第八章思念故乡0
第九章茶会前的梳妆打扮0
第十章熟铁与黄金0
第十一章最初的印象0
第十二章午后的正式访问
第十三章闷热地方的一阵清风
第十四章兵变
第十五章厂主与工人
第十六章死亡的阴影
第十七章罢工是怎么一回事?
第十八章爱好与憎恶
第十九章天使光临
第二十章人和有教养的人
第二十一章黑夜
第二十二章一次打击及其后果
第二十三章误会
第二十四章误会消除了
第二十五章弗雷德里克
第二卷
第一章母与子
第二章水果静物画
第三章悲痛中的安慰
第四章一线阳光
第五章终于回家了
第六章“故旧应给忘却吗?”
第七章飞来横祸
第八章安宁
第九章真与伪
第十章赎罪
第十一章团结并不总是力量
第十二章向往南方
第十三章诺言履行了
第十四章结为朋友
第十五章不和谐的音调
第十六章旅程的终点
第十七章孤苦伶仃!
第十八章玛格丽特移居伦敦
第十九章舒适并非平静
第二十章并非全是梦境
第二十一章昔日与今朝
第二十二章若有所失
第二十三章“再也见不到他的踪影”
第二十四章平静的休息
第二十五章米尔顿的变化
第二十六章重逢
第二十七章“云开雾散”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8)
​1. 阶级与人性​​
​​桑顿​​:“工人应该接受规则,否则工厂无法运转。”(对玛格丽特阐述管理理念)
​​解析​​:体现资本家对效率的执着,亦暗含对工人权益的漠视,成为劳资矛盾的缩影。
​​玛格丽特​​:“您看不见他们眼中的绝望吗?他们不是机器!”(抗议桑顿对待工人的态度)
​​解析​​:直指工业化对人性的压抑,呼应书中工人罢工的悲剧。
​​2. 地域与身份​​
​​玛格丽特​​:“南方是李煜的词,北方是岑参的雪。”(向友人描述南北差异)
​​解析​​:以文学意象对比南北文化气质,南方婉约,北方刚硬。
​​桑顿​​:“米尔顿的烟雾是进步的代价,你们南方人不懂。”(回应玛格丽特对污染的厌恶)
​​解析​​:揭示工业化支持者与批判者的价值观冲突。
​​3. 爱情与成长​​
​​桑顿​​:“我不需要你的怜悯,但需要你的理解。”(求婚被拒后的独白)
​​解析​​:展现资本家脆弱一面,情感从傲慢到谦卑的转变。
​​玛格丽特​​:“我曾以为爱是田园牧歌,现在才懂它是荆棘中的玫瑰。”(日记中的反思)
​​解析​​:隐喻个人成长与社会变革的同步性。
​​4. 社会预言​​
​​旁白​​:“当机器的轰鸣取代教堂钟声,谁还记得人性的温度?”(全书开篇)
​​解析​​:奠定批判基调,预言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失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